孩子是父母心愛的掌上明珠,做父母的盡力滿足子女要求,可謂人之常情。不過如果凡事有求必應,隨時「愛你變成害你」,不但有機會寵出了任性的「小皇帝」,還會令孩子習慣吵鬧撒野,家無寧日。身為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掌握拒絕的藝術?
1. 先與孩子約法三章
面對孩子的各種要求,家長應該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視乎情況才決定是否答應。如果認為孩子的要求不恰當,就應該堅決拒絕。首先,家長可以與孩子約法三章,用清晰明確的言語說明孩子需要遵守的規矩,例如飯前不得吃糖果、玩電子遊戲的時限多長等。一旦訂立了規則,就要貫徹始終,切忌朝令夕改、頻頻破例,或者因為一時忘記而篡改先前說好的規則。唯有在日常教育時採取堅定、一致的態度,與孩子的「談判」才會比較順利。
2. 需要拒絕幼童的意願時,也提議其他方案
年紀幼小的孩子腦部發展尚未成熟,因此未必有能力作出最好的決定,有時甚至會一意孤行,強求一些對自己沒有益處的願望。面對這種情況,適當的拒絕可以為孩子提供一個紀律框架,事實上某些孩子在成長時期特別需要這種框架指導生活,並會從中得到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有些孩子性格比較喜愛創新、不喜歡墨守成規,對應的處理手法亦可以較有彈性,例如拒絕要求的同時,可以提議其他取代方案,讓孩子更加易於接受。
3. 拒絕孩子後,給予他們梳理情緒的空間
當然,遭到拒絕後會有失望、難過等負面情緒,也是很自然的反應,尤其以一些性格多愁善感的孩子為甚。畢竟,即使在成人眼中是多麼微不足道,換了在小朋友的角度,特別是願望落空、得不到想要的東西那一瞬間,一切也會放大成足以讓孩子放聲痛哭的重大事情。某些家長或會大為緊張,設法盡快按捺子女情緒,的確對於心智較為成熟的孩子來說,適當的安撫及解釋亦無不可,然而絕大部分孩子被拒絕後也需要一段抒發情緒的時間,因此家長可以給予孩子一點私人空間,例如帶離人多的公眾地方,找一個角落讓孩子梳理情緒,待他們冷靜下來後再作討論。
4. 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並以身作則
假如家中早已習慣對孩子百般遷就、有求必應,要一下子改變孩子心態也絕非輕易。與其突然轉變相處方式,家長可以採用其他循序漸進的方法,例如父母「一個做好人,一個做醜人」,分配溫和與嚴厲的角色,逐漸調適至理想的教養模式。家長如果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上願望落空的情況,亦可藉此機會向子女親身示範應對方法及說明感受,例如說︰「雖然媽媽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很失望,但是媽媽明白……」以自身例子教導孩子應該按捺脾氣,並嘗試諒解別人苦衷以及客觀環境因素。在學習面對拒絕的過程中,孩子不但可以學會處理失望的情緒,還可以瞭解世事並非盡如一己之意,長遠更有助同理心的培育,可見適當的拒絕相比事事應允,帶給孩子的裨益絕對深遠得多。
鳴謝︰澳門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曾子雅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