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又不留心聽,聽了又不明白,明了又未必接受,接受又沒作改變,改了又不持久──以上是我們在勸告或說服別人時可能遇上的失誤,尤其常見於父母教導孩子的時候。要有效地將你的話說進別人心坎裏,讓他接受並願意付諸行動,可參考以下五項建議:

一、瞭解對方:先觀察、聆聽和探問,嘗試明白對方的想法、立場、情緒、顧慮、需要和期望,以對方的角度理解事情,從而整理思緒,判斷該說甚麼、怎樣說。二、選擇時機:等
待和把握適當的時間、地點、氣氛才去表達訊息,被接納的機會會較高。在日常生活中遇上相關的人和事,或可用來借題發揮。三、合適講者:個人外表、談吐、背景、工作、學歷和關係等,均會影響我們的說服力。若能表裏一致、具公信力兼親切友善,可予人較高的可信性。四、優化訊息:目標明確、重點清晰、句子簡潔、理據充分的訊息,一般較具說服力,但要令對方真心認同,便要將話語的主角從自己改為對方,說出對方的感受、觀點與需求,令他感到被同理和設想,一起懷抱希望,同行面對困難。五、靈巧表達:講者的聲線、語氣、眼神接觸、身體語言、說話技巧等,均會直接影響溝通的成效。運用故事、例子、金句、比喻、正反面的論述,可引發共鳴和反思,讓訊息更具感染力。

聖經有云:「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箴言25:15)提醒我們在開導頑梗悖逆的人時,不要氣急敗壞,不宜比他更強硬,要以愛和温柔的話語來交流,以忍耐和堅持來感動和軟化對方。忍耐的心態可產生毅力與勇氣,容忍拒絕與否定、包容無理取鬧和辱罵,給予對方時間和空間來消化和思考,堅持到底而細心地循循善誘,自有破冰的一天!互勉。

林永和醫生 │擁有澳洲皇家全科醫學學院院士、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士、美國婚姻及家庭治療協會臨床院士、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及社會科學碩士(婚姻及家庭治療)等學位,並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和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