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琳今年十四歲,因為情緒抑鬱,由學校社工和媽媽帶她來見醫生。今年年初開始,小琳覺得自己情緒低落、常常哭泣,睡眠及胃口都受到影響。她常覺得自己不能集中,雖然仍然準時交功課,成績尚可維持,但最近幾星期她已開始受到情緒影響,平均每星期都有一、兩天不夠動力回校上課。她試過用𠝹手的方法紓緩情緒,甚至想過跳樓自殺,最後她決定向社工尋求協助。她的壓力主要來自爸爸賭博及借高利貸的習慣,住址附近更試過被「淋紅油」和貼街招追數,令家人擔驚受怕。這個情況已維持了三、四年,媽媽總是給爸爸最後機會,可是最近小琳竟然收到高利貸的電話及訊息,令她十分驚懼,當晚不停嚎哭和發惡夢。高利貸要脅會傷害她們,令父母不停爭吵,並承受巨大的經濟壓力。他們不能搬出去住,媽媽亦不能拿定主意跟爸爸離婚,這樣的掙扎好像沒完沒了。

小琳絕望地看不到出路,亦覺得難以理置爸爸這個「計時炸彈」,只能抱怨自己生長在這個家庭,彷彿被困在沒有出路的黑箱裏。我們把小琳患有中度抑鬱、長期受壓、在一個絕望及無助的環境多年的情況向媽媽反映。除了建議小琳服用血清素類的抗抑鬱藥外,我們亦提醒媽媽是時候要尋求協助去認真解決問題,不能再拖了。學校社工亦同意轉介媽媽到家庭服務幫她處理婚姻、居住及財務問題,亦鼓勵她們必要時報警求助。病態賭博可以引致很多嚴重的問題,除了自身的上癮行為及併發症外,整個家庭都陷入苦海,需要援助。賭博是自殺的高危因素,令自殺率增加十倍,尤甚是中國人社會的不文明追債行為,包括恐嚇、騷擾、羞辱等,都令家庭難於面對,不敢求助。

陳國齡醫生 │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醫生(兼職),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二零一九至二零二二年),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於專欄中分享她的專業知識,透過不同個案加深大家對兒童精神健康的瞭解。育有兩名子女,亦為家長教師會前任主席,具有家校合作的親身經驗。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