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防護中心資料顯示,本港近期猩紅熱個案有持續上升的趨勢,今年首十一個月接獲的猩紅熱呈報個案已逾一千九百宗,較去年同期增加六百多宗,並預計猩紅熱的活躍程度在未來數月繼續維持在高水平,究竟猩紅熱有甚麼症狀?家長和小朋友應如何預防?

病徵與感冒類似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猩紅熱在過去數年均出現季節性流行情況,一般在每年五月至六月,以及十一月至三月期間較為活躍。在今年接獲的呈報個案中,近九成五患者為十歲以下的兒童,大部分個案病情較輕,至今並沒有死亡個案。

猩紅熱為甲類鏈球菌引起的細菌感染,潛伏期為十二小時至五天,常見於學齡兒童。病發初期的症狀包括發燒、喉嚨痛、頭痛、肚痛及肌肉痛等,由於症狀與感冒類同,家長一般較易忽略。到了後期,身體和頸部會出現如沙粒般細小的紅疹,患處的皮膚會變得粗糙,及後更會蔓延至四肢及全身,特別是腋下、腹股溝和肘部,惟甚少出現在臉部。紅疹多在一星期內消退,繼而指尖、腳趾和腹股溝的皮膚會脫皮。除了皮膚狀況外,「士多啤梨舌頭」亦為猩紅熱的典型症狀之一,患者的舌頭表面會變得腫大,出現白點或含膿情況,頸部淋巴亦會變得腫脹。

由於猩紅熱有機會引發中耳炎、喉嚨膿腫及肺炎等併發症,更會對心臟、肝臟和腎臟造成損害和引致較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家長若發現子女出現病徵時應立即求醫,並根據醫生指示完成整個抗生素療程,確保體內的細菌已完全消除。治療期間,家長可為子女塗上無香味的潤膚霜以減少痕癢,避免皮膚被抓破後出現細菌感染,並確保孩子補充足夠的水分及得到充分休息,以加快康復進度。完成約十天的療程後,病情一般可以受控。

現時尚未有疫苗可預防猩紅熱,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注意個人和環境衞生,尤其保持雙手清潔。由於細菌主要透過飛沫傳播,感染猩紅熱的兒童應避免上學直至病情好轉。另外,家長應時刻確保家中空氣流通,經常消毒孩子的餐具及家具,同時避免孩子與他人共用餐具或個人用品,方可減低感染機率。

預防猩紅熱方法

  • 時刻保持雙手清潔
  • 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或個人用品
  • 保持空氣流通
  • 咳嗽或打噴嚏後妥善棄置口鼻分泌物

 

鳴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和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林永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