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其中一項對人生至為關鍵的正向品格,但感恩並非與生俱來,這種感知能力與思維方式要靠後天培育而成。懂得感恩的孩子除了對個人有正面作用,對社會亦往往能主動地作出更多貢獻,因此世界各地不少心理學家都致力推動與感恩相關的研究及練習。

學習感恩有助生活更愜意
加州大學心理學系教授RobertEmmons一份關於感恩的研究報告指,懂得感恩的人普遍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較少抑鬱、焦慮和嫉妒。個性上會感恩的人一般更富有同情心、較為寬容和樂於助人,與人相處較和善相宜,處事表現積極,亦不太注重物質追求。除了心靈上的裨益,亦有不少研究指出感恩對保持身體健康都有幫助。美國曾邀請二百名學生參加一項研究,要他們連續九星期每天列出值得感恩的事件清單,事後發現他們對生活感覺更美好,幸福感大大提升,身體的毛病都少了,也因此開始做更多運動,過更積極的人生。可見感恩是不論兒童抑或成年人都應終生學習的重要課題。

專家提倡的四個感恩練習
孩子是否懂得感恩,要靠父母的後天培育。父母如果只頻繁地提醒甚至迫令孩子要向人道謝,而缺乏適當的引導和解說,可能會令感恩變成一種流於表面的禮貌表達,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只知道收到禮物要說謝謝,而不瞭解背後的原因和動機。要培育感恩的心,可以嘗試跟從北卡羅來納大學心理學教授AndreaHussong提出的四項感恩訓練。先從「注意」開始,嘗試留意日常生活中值得感恩的微小事情;接着用「思考」去想想為何別人會待你好;再用「感受」去體會得到別人待你好,你會有甚麼感受;最後就是透過「行動」去將自己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

父母可以從日常小事情開始引導子女,例如出門時有人替你拉住門把讓你先行,向幫忙的人道謝過後,你可以問孩子一些問題,例如有人幫你拉住門讓你先行,這是件好事嗎?為甚麼別人要幫助你?對於別人提供善意的協助,你開心嗎?讓孩子瞭解到要感恩的動機和原因後,再引導他用語言表達謝意與感激之情。「注意」一項可以天天練習,讓孩子每日記下幾項值得感恩的小事情,提醒他們注意生活中的美好與良善。只要多加「注意」,自然就會多作「思考」和有更深「感受」,久而久之就能從心而發以「行動」表達感恩。

參考資料:The Power and Practice of Gratitude, 2017, by Giacomo Bono, Robert Emmons, and Micheal E. McCullou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