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前,我曾跟香港兒科基金同事做過一項青少年使用網路的調查,發現小學生很喜歡上YouTube。經過幾年疫情,小學生上網率大大提升,香港的孩子跟世界其他地區的孩子一樣,比之前更加熱愛短片。兒童及青少年一向對影視作品極感興趣,近年只是從電視轉移到網絡影片,再從網絡影片轉移到短片。

短片是十五秒到五分鐘的影音作品,本地小學生一般在YouTube上看,也有看IG Reels、抖音和小紅書的影片,而其他地區很多孩子則愛看TikTok短視頻。小朋友雖然年紀小,他們有些卻不僅觀看短片,還會製作及上載短片。小朋友觀看短片可擴闊視野、學習新知識、激發創意,或作娛樂消閒。但如果花太多時間在短片上,或者不懂得篩選優質作品,免不了會招來負面影響。

家長們最擔心的相信是子女沉迷短片,因為影音平台是商業經營,它們活用演算法向小觀眾推薦一部又一部的影片,務求延長他們逗留在平台上的時間。最近日本及台灣均有研究指,每天看短片時間較長的小朋友,學業成績會比較低。很多短片節奏快和碎片化,而且帶有强烈影音刺激,長期被動接收這些影片,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發展不利。一方面削弱他們的專注力和耐性,另一方面未能培養批判思維和解題能力,何況有些短片的內容不當,涉及暴力、色情、虛假資訊和扭曲價值觀,而小朋友上載的短片又有機會招來網絡欺淩。幸好小學階段是家長輔導子女的黃金期,小朋友仍願意聽從指導。故此家長要把握機會進行傳媒教育,和孩子商量規律上網看片時間,但切勿採取禁制手法,反而應該推介一些高質素的短片給子女欣賞,和子女討論他們喜愛看的短視頻,告訴他們觀看短片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研究領域涵蓋傳媒和資訊素養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多年來參與教師培訓和主持家長講座,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曾出任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多年。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