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署推行寄養家庭服務多年,幫助了不少社會上有需要的兒童,但大家對它又有多少認識呢?
輪候兒童多寄養家庭少
社署的寄養家庭服務是為18歲以下,因特殊家庭情況而缺乏父母照顧的兒童,提供家庭式住宿照顧服務,讓他們繼續享受家庭生活,直至他們能與家人團聚、入住領養家庭或可獨立生活等。社署會為輪候兒童進行寄養家庭配對,助他們早日融入應有的家庭生活。
根據社署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未能成功配對寄養家庭的兒童名冊上共有124名兒童,加上仍在進行配對的190名兒童,合共314名兒童正在苦候寄養家庭。寄養家庭數量大大落後於兒童需求,使多數兒童加入家庭的願景遙遙無期。
為深入了解寄養家庭不足的問題,全港11間提供寄養服務的機構之一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透過訪問寄養家長收集了118 份有效問卷(佔整體九成回覆率),受訪的寄養家長年齡介乎38至75歲,全為女性,平均年齡56.8歲。當中接近九成(89.7%)為家庭照顧者,其餘一成(10.3%)為退休人士,平均服務年資為10.7年。機構的調查發現未來三年寄養家庭數字將會銳減兩成,歸納寄養家庭大量流失的原因,原來與移民、壓力、支援及津貼不足等有關。
寄養家庭大流失
根據問卷調查,近兩成(18.5%)寄養家長表示將於三年內退出服務。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健康下滑(52.0%)、有其他人生計劃如照顧家人或移民(44.0%)、有感照顧兒童的壓力太大(36.0%)及社會對寄養家長的無私付出未予足夠的認同(20.0%)。
現齡61歲,已加入服務15年的寄養家長黃太表示曾有過退出的意願,主要原因是在內地工作丈夫在內地工作,自己要照顧寄養小孩而未能時常見面。但經過考慮後認為現時不是合適時機,因小孩仍在需要長輩提點的階段,令黃太決定一切還是以孩子的成長為重。另外,黃太表示照顧過程有不少辛酸,也要為孩子作出些許犧牲,如不能隨時去旅行、社交圈變窄和減少消日常遣活動等,全是為了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小朋友成長。寄養家長老齡化而後無來者,亦屬寄養家庭服務所面對的挑戰之一。
照顧SEN兒童缺乏額外支援
問卷調查顯示出近六成半(64.6%)寄養家長需要年終無休地照顧寄養兒童。雖然現時有替假支援制度,但當寄養家長提出替假需要而社工又能成功為兒童配對替假家庭時,替假期間的寄養津貼卻會被扣減,變相忽視寄養家長休息和擁有私人時間的需要。作為寄養姨姨的黃太以義務性質工作,她表示本來的津貼(每名$6,530元及奬勵金$4,898元)在應付寄養兒童的衣食住行、多元興趣發展和學術活動已經不足,許多時都是她們自行補貼去解決各種費用;加上無大假、病假和請替假扣減津貼的機制下更會增加照顧者的壓力。有不少寄養家長在問卷寫下心聲:「寄養姨姨也是人,不是機器……為何全年只休假兩天也要被扣津貼?」
此外,寄養兒童當中有四成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大部分家長的教育程度只屬初中畢業或以下,未能掌握日新月異的教育課程,實在極需要額外支援才可應付兒童的特殊教育需要。但目前為SEN兒童提供的額外津貼只涵蓋四種範疇,包括過度活躍症、自閉症、特殊學習困難和輕度智障,而其餘也屬SEN範疇的兒童卻不獲任何額外津貼。
機構籲增津貼,望年青人加入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提出調升及改善寄養服務津貼,要制訂清晰透明、與通脹掛勾的檢討及調整寄養服務津貼機制。小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自然會有支出上的增加,例如補習費、娛樂和物質上的需求,津貼理應按年齡和成長階段進行調整,以減輕家長的財政負擔。
另外,機構希望能增加寄養服務支援中心,為家長提供聚腳點以舒緩壓力,讓他們明白自己並非孤身一人面對窘境,互相鼓勵並與處境相同的家長傾訴心聲。
寄養兒童多為因原生家庭問題而未能擁有家庭溫暖的小朋友,而寄養服務則有別於兒童之家等機構,可以為他們提供家庭式的生活,幫助他們真正地擁有家人。寄養家長的年齡越趨老齡化,機構呼籲年青人也可以成為一份子,幫助更多有需要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