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的新衣》裏的小孩一語道破大人虛假的謊言,不過如果現實生活中小孩在別人面前說出逆耳的真話,也是頗尷尬的事,甚至會令人覺得小孩不懂禮貌。不過,某些家長或會擔心孩子會否感到困惑,以為誠實並不重要,尤其是較為年幼的小孩,看待事物比較黑白分明,難以理解何謂「灰色地帶」。到底有沒有可能教導孩子在誠實率真與體貼有禮之間取得平衡呢?
1. 可從四歲開始教導子女體諒他人感受
視乎孩子的年紀,應對這種尷尬場面的適當方式亦略有不同。比方說,如果一名兩歲小孩指向一位體態略胖的男士天真問道︰「他的肚子裏有個小寶寶嗎?」相信大多數人都會一笑置之。但如果孩子年紀已達四歲或以上,就是時候教導他們如何體諒他人感受。家長可以首先請子女向對方道歉,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說話令別人感到不快,並指導他們遵守社會禮儀,事後再詳細解說清楚。
2. 以切身角度引導孩子運用同理心
說話體諒別人與孩子的同理心——即是理解及體會別人感受的能力有莫大關係,因此家長解釋時可以引導孩子代入相似情境。例如,當子女把別人稱呼為「臉上有很多線條的姨姨」,家長可以提出一些容易理解及引起共鳴的情形,例如問道︰「如果有人說你很笨,你會覺得怎樣?」引導他們想像這些不愉快的感受,並嘗試以這種心情推想剛才事件的當事人有何感想。你可以解釋說︰「當人年紀大了,臉上就會出現皺紋,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如果你在姨姨面前大聲說出來,她便會覺得你是說她樣子不漂亮,於是感到難過,就正如有人說你笨你也會不快樂一樣。」如是者,孩子便能更容易透過自己的切身體會,運用同理心去理解事情。
3. 點明說話體諒不等於可以說謊
家長亦必須點明,說話體諒不等於可以說謊。例如孩子收到不喜歡的禮物,應該按捺對禮物的批評,客氣道謝,但絕不可以謊稱喜歡禮物。孩子要學的是體諒別人感受的有禮之道,而不是討好別人的阿諛奉承,過了火位便會令孩子失去童真。箇中關鍵在於說話有保留是為了避免傷害別人感受——誠實固然是美德,但不等於不論場合、不論後果也要說出真實意見。童言無忌不代表孩童應該胡亂踐踏界線冒犯別人。假如過分坦白會令別人感到不快,那麼保留意見只是貼心的表現,與蓄意瞞騙有所分別。
鳴謝︰JEMS Learning House創辦人及校長劉馬露明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