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謙就讀小學二年班,今年的功課量在復課後變得越來越多。他程度其實只有K3,很多抄寫的功課他都「扭計」拒絕或拖延,即使媽媽給他單對單的監管,亦要每天花幾個時小時才能做完功課,大家壓力都很大,更影響到親子關係。媽媽除了責罰外,亦試過動氣打過他的手板。

媽媽得悉學校參與了「家校齊家教」這個家長管教學習課程,便參加了全校有關學童執行功能發展及支援的家長講座,開始明白到責罵並不是鼓勵小朋友做功課及溫習的方法。其後她亦參加了「開開心心做功課」家長工作坊,明白到怎樣運用執行功能來提升孩子做功課的能力,並知道如何在家中實踐。媽媽覺得課程幫助很大,亦取消了送小謙到補習社,監管他做功課的念頭。

這個「家校齊家教」的家長管教課程為期六年,採用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實證家長管教材料,改編到學校應用上,希望可以幫助家長從精神健康及學童心理發展角度,實踐家長管教,從而保護高危學童及提升親子關係,助學童健康及快樂成長。

此計劃已由三個慈善機構支援,並推行到本地十八間小學,目前已進行了四年多的課程,追蹤調查成果有效。好像小謙的媽媽,參與了全校性的講座及深入的工作坊後,明白到學童的執行功能發展及做功課期間的行為問題因由,知道如何處理環境因素,提升小謙做功課的動機,估算他的專注力,教他如何處理挫敗感,並運用工作及長期記憶來做功課,減少與父母爭拗,就是一個好例子。

陳國齡醫生 │ 瑪麗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及葵涌醫院顧問醫生(兼職),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二零一九至二零二二年),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