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訊息爆炸年代,傳媒資訊素養成為孩子的生存本領。不懂得分析資訊及善用媒體,在數碼世界很吃虧。而培養孩子的傳媒資訊素養,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試想想,在近日的逃犯條例修訂風波中,暴力影像充斥電視、報紙、社交網站和網上論壇,孩子如何接收及詮釋這些資訊?我們成年人看了一些畫面,也免不了情緒波動,那麼孩子呢?他們有甚麼感受?有甚麼困惑?正值暑假,他們不用上課,留在家中的機會多了,所以家長和他們溝通是責無旁貸,從而瞭解他們的惶 惑或恐懼,並進行家庭傳媒教育,跟他們一起拆解資訊,辨識消息真偽。今時今日的家庭傳媒教育,跟電視時代的不同,需要用新形式進行。因為數碼科技塑造不一樣的童年,顛覆了家庭生活,改變了家長和子女之間的權力關係。現今孩子是數碼 

成長,不愛玩傳統玩具,年紀小小已經在互聯網上遊逛,接收各類媒體資訊,數碼技能比父母強。10歲孩子已有政見,12歲青少年想當網紅。而家庭生活及溝通模式也大大改變,家居生活智能化,見面時間減少。最重要的是,孩子逐漸成為家庭 重要持份者,有很大發言權,家長的絕對權威已經漸漸淡退。 家長必須認清這個新格局,採用新的心態及方式培養孩子的傳媒資訊素養。首先是放下身段,用朋友的姿態引發討論問題。 由於孩子的數碼技能不弱,可與他們携手同行,一起尋索有用資訊,求證可疑資訊的真偽,討論消息來源的動機,分析資訊背後的價值觀。又可以交換意見,看看那些資訊值得在網上 分享,那些謠言不應廣傳。家庭傳媒教育2.0的精神是親子同行,絕非家長強力指引。

作者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李月蓮,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現為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涵蓋傳媒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身兼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副主席,多年來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