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當然希望安排最好的生活給子女。從起居飲食的細節,到如何栽培子女、鋪排前路,不少家長都要求事事力臻完美。然而,如果把這種追求完美的態度強行投放在子女身上,逼迫他們達成自己過高過遠的期望,令孩子長期受壓、悶悶不樂,造成種種反效果,這樣的「完美主義」豈不是本末倒置嗎?

嚴威型 VS 嚴愛型父母

要分清何謂正常、健康的栽培態度,何謂過度要求的完美主義,家長可以運用兩個準則︰一是自己對子女的要求,二是給予子女的關愛。完美主義家長往往只着重子女有否達到自己訂立的要求,卻忽視子女所需要的關懷,可稱之為「嚴威型」家長。他們一般對自己及身邊人亦有很高的要求,認為既然自己付出了這麼多時間和心力,事事做到最好,那麼孩子亦理應做出相對的成績。他們在意孩子的不足多於其成就,例如孩子得了九十九分,亦只會着眼拿不到的一分,而不會讚賞孩子的傑出成績。最理想的是兼備要求及關愛的「嚴愛型」父母——他們會按照孩子的喜好、能力及年齡,訂立合理的要求鼓勵孩子努力;即使孩子失敗了,亦會嘗試瞭解背後的原因、關心孩子面對的困難,再因應情況調節自己的教養方法。

壓力有助發揮才能?

的確有些天賦異稟的孩子或許可以在壓力下發揮才能,但家長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這種情況可謂萬中無一,反觀由於父母過度逼迫而導致負面影響卻屢見不鮮。孩子認知到如果表現欠佳會不被父母寵愛,於是明明力有不逮也要強行滿足父母期望,例如以為休息玩樂是錯誤的,結果忽略自我需要,長期過度受壓及疲勞;他們不敢直言自己遇上困難,甚至因為無法接受不理想的成績而傷害自己,後果不堪設想。再者,當父母給予的寵愛與孩子的成就掛鈎時,父母便變相成為一個不斷審核孩子的壓力來源,孩子無從在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及正面鼓勵,最終令親子關係日漸疏離。

家長過份放大問題?

還有一種家長自問不算嚴厲,不過但凡子女表現未合預期都會表示「你這樣會令爸爸媽媽不開心」,結果令孩子為了滿足父母而經常自責或逼迫自己,其實跟嚴厲的完美主義家長無異。管教理論之所以建議家長正視內心感受,並不是叫家長把自己擔憂的問題歸究為孩子的不足、敦促他們改進,而是剛好相反,是為了令家長明白所謂的「問題」其實源自家長自己。

比方說,孩子在一次口頭報告的表現不太好,在孩子眼中不過是小事一樁,是家長太執着孩子必須表現完美,結果造成壓力。家長應該注意自己有否跌入一些思考陷阱︰例如是否一定「非黑即白」,只有滿分才是完美,被扣了一分已是失敗?有沒有必要事事覺得「大禍臨頭」,例如做不完一份功課欠交就會無法升班,前途堪虞?這些設想背後有否足夠理據支持?

當父母時刻只聚焦在孩子身上,很容易過分在意眼前問題, 因此不妨為自己安排其他活動分散注意力,退後一步重新審視自己是否過度緊張。最後,家長亦應該花時間陪子女玩樂,因為遊戲是促進親子溝通的最佳橋樑,更可以讓家長學會從孩子角度出發, 重拾彼此關愛及諒解的相處模式,這樣不是比起追求完美更加難能可貴嗎?

鳴謝︰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家庭健康促進中心高級訓練主任施倩俐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