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日千里,各行各業紛紛引入相關技術應用於營運,取代很多傳統工種,人工智能成為了未來重要的謀生本領。各科技公司亦爭相推出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方便網民使用,令人工智能急速普及。有見及此,世界各地的學校急忙增添人工智能相關課程;不少家長亦開始起動,為孩子安排學習人工智能工具。
他們有些是受到「贏在起跑線」的心態影響,有些則擔心孩子日後被淘汰,故此希望為子女「做好準備」。在歐美,有些八、九歲的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學習如何活學活用ChatGPT或其他智能工具,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提升學習能力,及鍛練用不同角度探索事物。如果孩子掌握好人工智能工具,不僅對學習和日常生活有裨益,日後在工作市場中亦能具備應聘優勢。
不過家長的確需要被提醒,如果沒有一個規範的環境,學童很容易濫用人工智能工具,例如功課作弊、誤信虛假資訊、運用深偽做不當行為和依賴人工智能造成智力上的懶惰,而且過度依賴人工智能更可能會模糊真實的人際互動和人工智能生成的反應之間的界線,磨耗孩子在真實世界的溝通能力。根據外國調查,八成家長不具備人工智能知識,那些未掌握人工智能的家長,很難干預孩子的誤用。面對這個吊詭,在鼓勵和安排子女學習使用人工智能之前,家長最好能先行一步,增進自己的人工智能素養,這樣才能引導孩子瞭解人工智能的局限,讓他們精明及道德地善用這些工具,並為年幼子女設立使用契約,讓他們在規範的處境下才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例如在父母同意下在特定課題上使用聊天機械人。只有家長自己也學習人工智能,才能帶領子女安穩地走進人工智能的世界。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研究領域涵蓋傳媒和資訊素養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多年來參與教師培訓和主持家長講座,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曾出任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多年。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