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幼童的家長,相信對CoComelon這個兒童頻道不會陌生。這個頻道每月在YouTube播放次數高達40億次,在Netflix上的總收看時數多達332.7億分鐘,數字非常驚人。大部分學前年齡的幼童都有收看過,頻道在疫情期間的收視更大幅飆升,被戲稱為全球父母的最強保母。可是有專家警告這個兒童頻道對孩子可能「有毒」,認為父母不應讓孩子持續收看。

CoComelon 的創辦人是韓裔美籍的企業家Jay Jeon,他與繪本畫家妻子育有兩個兒子。在兒子上幼稚園時,兩人開始創作2D動畫結合教學內容來輔助孩子學習字母,他們認為成效不俗。2007年他們開始將這些內容放上YouTube,命名為That’s Me on TV,至2013年時改為名ABC Kid TV;2016年他們的頻道已坐擁1.7億用戶,當中最高播放率的Bath Song六年來累計多達70億次。Jay Jeon的製作公司Treasure Studio後來將節目賣給倫敦製作公司Moonbug Entertainment,繼而衍生出CoComelon頻道,並成為了今天Netflix上播放率最高的兒童節目之一。

CoComelon的目標觀眾是學前兒童,世界各地的孩子都對JJ、Tom Tom和YoYo等角色非常熟悉。CoComelon的內容及價值觀都十分正向,除了經典的童謠,還關注家庭之愛、禮貌、關懷動物,以及嘗試新事物的重要性,可是這個頻道卻令不少幼兒教育專家感到憂慮,更有專家指CoComelon就如毒品,令兒童不自覺地上癮,嚴重影響他們的專注力和執行功能。

TikToker「thecircusbrain」揭示CoComelon令孩子們上癮的方式,指它以鮮豔色彩和朗朗上口的童謠作為包裝吸引兒童收看,唯內容上每隔1、2秒便會轉換場景,節奏之快令孩子根本無法掌握,繼而被吸引住不停盯着屏幕追看,無法分心。不少外國家長都拍片證實孩子們在收看CoComelon時高度集中,甚至媽媽在他們面前揮動雙手都不為意,形容孩子就如同殭屍般沒有反應,一動不動。

兒童發展專家Jerrica Sannes亦對CoComelon持相同看法,她認為該節目具有極強的刺激性,作用類似於藥物甚至毒品,令兒童上癮。「大腦在觀看螢幕時會分泌多巴胺,節目越刺激,『藥效』就越強,導致幼兒出現成癮和戒斷症狀,使他們完全失去控制。他們看節目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大腦就越期待這種強烈程度的刺激,使得他們無法在沒有娛樂和欠缺刺激的情況下發揮創造力。」有外國家長指每次停播CoComelon時,孩子便會大發雷霆,有暴怒和嚎哭的情況,甚至會捶打地面,專家指這些屬典型的戒斷症狀。

布法羅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Claire E. Cameron認為這類兒童節目通過快速的節奏刺激兒童的大腦系統,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由於節奏之快過度刺激孩子,使得他們無法處理和理解節目內容,此舉除了會消耗孩子的注意力和影響執行系統外,更無助於高階思維和理解能力的發展。不過就頻道的內容而言,她認為整體是健康而正面的,因此問題在於父母們如何平衡屏幕與親子時間,思考媒體對子女成長的影響,明智選擇對孩子有益的節目。

劍橋大學教育、發展和學習遊戲研究中心高級政策研究員Sally Hogg亦認為兒童沉迷觀看YouTube影片的最大問題,除了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更會減少他們與成人互動和溝通的機會,影響兒童的早期發展。所以,父母應謹慎使用電子螢幕來安撫孩子,管理孩子的期望和設立界限更為重要。

CoComelon對幼兒的影響亦在Threads上引發家長們討論。有家長認同節目對孩子的情緒和大腦有影響,觀看後孩子變得躁動難安撫;亦有家長指孩子習慣了這種高強度的視聽刺激後,難以培養他們專注於靜態活動,如唸書、寫字、繪畫等。不過亦有不少家長認為CoComelon確實有助孩子的語言發展,收看後英語學得尤其快,孩子除了會唱節目中的歌曲,亦學會了很多單字。更有媽媽分享指因為怕女兒沉迷看YouTube,因此自小便完全不給她看,結果發現她有嚴重語言遲緩和缺乏專注力的問題。語言治療師建議建議她讓女兒收看CoComelon這類影片,結果女兒真的願意開口學歌裏的詞彙。她認為有時家長太過保護孩子,可能會有反效果。

年幼的孩子對吸引的事物無法自控地沉迷,不能自拔,是成長發展中很常見的行為。造成孩子沉迷YouTube或Netflix的原因,除了因為節目設計吸引他們的眼球,亦與父母如何利用這些娛樂及教育頻道、管理孩子的屏幕時間有關。布法羅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Claire E. Cameron認為父母首先應確保自己不會依賴這種媒體來取代家庭中的親子相處和互動,其次是播放節目時可調低音量,減少刺激,允許重複觀看以增加孩子對所看內容的理解,同時嘗試尋找節奏較緩慢的寫實節目代替。父母日常應盡可能利用豐富的互動來取代屏幕時間,並幫助孩子設定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