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年輕人用WhatsApp通訊,發覺他們收到通訊後「秒覆」,在地鐵車廂內亦看見他們機不離手,彷彿他們和手機已經合體。相信有些家長會覺得數碼科技裝置,尤其是智能手機,已經把子女吞噬,並且讓子女跟父母疏離。現時兒童和青少年平均上網時間是每天十小時,數碼媒體威力大,難怪家長傾向關注一些負面影響。但不少研究指出,數碼媒體其實是雙刃劍,如果善用,對孩子成長有很大幫助。
澳洲一個研究團隊向全球三萬多名兒童及青少年詢問幸福的定義,聆聽他們的數碼經驗。孩子的答案頗為一致,指出數碼裝置包括手機是溝通、聯繫及分享的重要工具。在他們心目中,「幸福」具社會性,因為幸福由身邊的人塑造,幸福是與他人一起感到快樂。所以他們喜歡跟他人合作,享受和家人或朋友玩網絡遊戲,一起克服挑戰。當踏進網絡,他們覺得可以獨立地創作及做決定,能培養自信心。但他們很關注網絡安全,渴望跟同齡人進行社交活動的時候,不需有安全顧慮,能掌控數碼空間,愉快地蹓躂,並且表示不是想所有時間都上網,而且會迴避暴力及令人害怕的遊戲及資訊。可見兒童及青少年留意到數碼科技好壞參半的影響,他們更期望成年人能改善數碼環境以支持他們的數碼幸福。
孩子在數碼世界中成長是不能改變的現實,家長需要排除對數碼媒體的敵對心態,反而是要跟孩子共建一個安全及健康的數碼空間,讓他們在那裡發揮創意及結交良朋。建議家長經常留意孩子的網絡行為,和他們多溝通甚至一起上網,把一些優質的網絡遊戲及網絡媒體介紹給他們,並盡公民義務,監督業界提供健康的數碼產品和服務,打造理想的數碼環境。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現為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涵蓋傳媒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身兼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副主席,多年來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