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社會經濟急速發展,人類的生育率卻相對地不斷下降,家庭結構變成以小家庭為主體,形成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貝」。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社會消費質素提升,孩子擁有的物質也逐漸增加。因此在現今社會,父母們只會不停地忙於工作,陪伴及教導孩子的時間相對較少,令教導孩子金錢學問的機會雙手奉送給商人,任由他們鼓吹孩子如何享受物質生活,令他們的消費意願大大牽動着父母的經濟負擔。
這一代青少年越來越容易花錢,但他們強大的消費能力背後,很多來自父母,導致他們長大後不願打工,因為他們自小已學會所謂「纏功」:小孩藉由糾纏,吵着要父母買這買那,不斷滿足他們的物質要求,以為這就是父母愛子女的唯一方法,造成現代父母不斷為孩子提供物質享受,卻忽視了對孩子生命背後的「財富靈魂教育」,意思就是財富價值觀,例如先教導孩子明白「錢從何而來」,才學習「錢從何而去」等令他們消費有序有道的重要觀念。
早於五十年代,人類的財富是由「節儉」而成;到七十年代,財富則由「儲蓄」而成:時至今天,本人認為財富應該由「基本的金錢價值及處世價值(顧後果、負責任等) 」的認識開始。
眾多學者均指出現代親子理財觀念缺乏,令青少年只重視從消費中享樂,從不重視錢財何處來,有多少便花多少,沒錢就向父母「埋手」。家人之間變得容易為金錢而吵架,朋輩間也會因物質互相比較。消費習慣的改變,背後的意義涉及的已不只是金錢,更是人生觀的改變。為人父母的,確實需要深入瞭解孩子們對金錢的看法。
根據美國《Money》雜誌報導,現今只要你願意花費少許金錢,就能隨時換取讓你快樂的東西。但快樂的源頭有分兩種:一是「地位財」,例如金錢、豪宅及名車;二是「非地位財」,例如知識、健康或親情友情關係等。這兩者之間主要的分別是地位財的價值短暫,要不斷跟人比較,只要覺得有人比自己擁有更多金錢時,即使我們已經非常富有,還是感到不快樂 ; 但「非地位財」不需攀比他人,體會自己擁有,就會持續擁有,而且容易過得快樂。
可是,現今一代不斷被商家牽動如何追求「地位財」,驚人的消費能力及消費模式層出不窮,甚至已經不是你我所能想像到。家庭是孩子第一個學習生活技能的地方,而青少年的金錢來源主要是父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須從小教導孩子認識「非地位財」才是人生值得追求、有靈魂的財富。
撰文:財商教育學院校長關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