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覺得培育孩子責任心很困難,怎樣叫孩子總是不應你,應了又遲遲不做,做又做得不夠仔細,隨隨便便,每每令家長很勞氣。到底怎樣才能培養孩子實踐責任的動力和決心?
理解甚麼是責任
孩子首先要知道甚麼是責任,對此有了認知及認同後,才能夠進一步實踐。家長可以透過給予清晰指示,或者用故事形式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的責任。例如在玩玩具後,要清楚指示並教導孩子如何收拾玩具,並分享自己的故事來解釋這項責任的重要性,例如告訴孩子媽媽日常要做哪些工夫保持家中整潔,如果媽媽不做好這些事情,家裏可能會變得亂七八糟,讓大家都住得不舒服。家長自己亦應時刻樹立良好榜樣,答應過孩子的事情要如實做到,在外要恪守公民責任,時常以行動告訴孩子履行責任的重要性。
提高孩子的參與度
孩子對責任有了認知後,家長就可以按他們的年齡和能力,給予他們適當的責任。幼齡孩子可以學習收拾玩具、圖書和自己吃飯;四至六歲的孩子可以幫手在飯後收拾碗筷、清潔桌面,甚至清洗一部分碗碟;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學習管理自己的零用錢,執拾自己的房間及床鋪等。家長適宜循序漸進地提高孩子的參與度,亦可給予機會讓他們自主及獨立處理某些責任,例如嘗試安排一家人周末的行程,或者節日時協助買一件禮物予家中長輩等。在孩子有負責任的表現時,父母便要作出嘉獎或鼓勵,令他獲得滿足感而繼續堅持這項美德,並明白有責任感能贏取別人的信賴。相反,如果孩子未有履行責任,就要自行承擔後果,例如孩子未能收拾好自己的文具和玩具,遺失了家長不必買新的作為補償;或者孩子一兩天便花光零用錢,便應讓他承擔沒有錢用的後果。
不宜事事為孩子善後
成年人總以效率和結果為重,「超能」的父母往往造成「低能」的孩子。因為缺乏耐性等孩子完成責任,或是怕孩子做不好會有後果,處處擔心孩子受挫或犯錯,只會削弱他們獨立處事的能力,妨礙孩子的成長。家長該堅持由孩子自己承擔後果,避免替其善後,否則只會導致孩子推卸責任。例如訓練孩子檢查和收拾書包,若發現他忘了帶書本,家長也無需為孩子趕送書本到學校,讓他自己承擔疏忽而受師長責罰的後果。家長亦不宜以責罵或者反覆提醒的方法來推動孩子履行責任,這樣往往會引起反感和抗拒,適得其反。家長亦應注意對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必須合理,不應用成人的尺度來評核孩子履行責任的表現,例如收拾房間和清潔碗筷,若以成人的標準來評核孩子的表現,結果並不公平,孩子亦會因標準太高而容易放棄。故此,家長應着重過程而非結果,訓練孩子在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分擔責任的重要,以及欣賞自己作出的貢獻。
資料來源: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