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然而在香港這個重視學術成績的都市,分數仍然擔綱最主要的定義作用。問題是,不是人人也有讀書的天份,怎樣做也做得不好的事很難叫人持續地感到興趣吧?開啟未來的鎖匙,是不是一定要往書中尋?步入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觸目所及是一間陶藝室,奉客的咖啡杯由學生在陶藝室親手製成。校長李建文說:「這些咖啡杯就像我們的學生一樣,各有特色,隻隻不同,但每一隻都有用。」尊重每位學生都是獨立個體,幫助他們發掘興趣及所長,並加以培育,是這間學校的辦學宗旨。學生們未必是學術精英,但卻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跑道,奮進向前,闖出燦爛明天。

每杯咖啡的味道都不一樣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除了陶藝室之外,還設有一家環境優美的咖啡室。現年二十歲、現職咖啡師的黃嘉俊,就是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並有志將之發展成事業。根據嘉俊所言,他中學時期「無心向學」,直至中四那年,高中課程要求學生參與「其他學習經歷」,學校提供多個課程供學生選擇,例如藝術、電腦、音樂及咖啡沖調等,他本身已有選修電腦科,想透過OLE學習更多其他範疇的知識,便選擇了咖啡沖調課程,越瞭解更多就越有興趣,甚至考慮以此為業。

嘉俊表示,當時的課程為期一年,每星期上一堂課。在課程中,他學習到如何分辨來自不同國家的咖啡豆、它們的處理方法,以及如何沖製不同種類的咖啡等基本技巧,導師也會跟他們分享職場上遇到的趣事。當初參加課程,他只本着嘗試心態,想不到越做越喜歡,不知不覺地投放更多時間。他分享道:「最初拉花並不成功,但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剛練習拉花時,也曾試過練習三、四個小時,仍拉不出滿意的圖案。有時沖調出來的味道不合適,也會感到十分沮喪,覺得浪費了時間和咖啡豆!猶幸老師很有耐心,更願意在下課後悉心教導我。我覺得沖調咖啡很有趣,而且沖調方法不單一,可以有很多變化。老師更告訴我,成為咖啡師後,除了沖調咖啡,還可以與客人談天說地,認識更多不同的人與事。當時我便決定於暑假找份咖啡師的工作,深入瞭解一下工作的實際情況。我『膽粗粗』地走入一間咖啡店,跟職員說我想見工。因為那時我已懂得拉花,條件較為佔優,便順利被取錄。之後我發現這份工作十分適合自己,畢業後便投身這行業,全職擔任咖啡師。」

嘉俊成為咖啡師後,除了沖調咖啡,還可以與客人談天說地,認識更多不同的人與事。

學會拉花需要多久?嘉俊說:「一星期左右。就算是複雜的設計,也是由許多基本的圖案組合而成。只要學會畫葉子及心形等基本功,大部分圖案都不困難,其實每個設計的變化都在於把許多微小的圖案組合在一起。我平時也會在網上搜索別人的拉花作品,跟着去嘗試、練習,以及跟隨自己的想法去更改計。」

找到自己的夢想,人生有甚麼不同呢?嘉俊說:「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令我即使怎樣辛苦,也有動力繼續下去,不會放棄。我以前會覺得上學很無聊,我曾蹺課,上課又常常打瞌睡,亦多次懷疑:為何我每天都要做不愛做、又沒有用的事呢?但接觸咖啡後,我變得喜歡回學校,上課的出席率高了,亦更有動力去用心學習這門藝術。其實,我當時仍然覺得上課很無聊,仍然被老師責罵,但只要能做到喜歡做的事,即使被罵也在所不惜。當時上學的唯一目的,僅為了下課後可以到咖啡室練習拉花,而不少老師亦在工餘時間被我拉着嚐我沖製的咖啡。」二零一七年,嘉俊在全港學界拉花爭霸戰勇奪冠軍,令他更有信心朝這方面發展。如今談起咖啡,他頭頭是道:「每一杯咖啡的味道都不一樣。這不單取決於咖啡豆的種類和出產地,亦視乎咖啡師如何演繹咖啡豆的香氣,也可靠沖調技巧,將咖啡的味道昇華。水溫、粗幼或比例的不同,都會影響到咖啡的味道。」

嘉俊說他最初拉花並不成功,但仍然一次又一次地嘗試。

嘉俊非常幸運,除了得到學校及老師啟發,亦得到家人支持。問到現在的他對中學時期的自己有甚麼訓勉之詞,他回答說:「趁年輕,應該勇敢作多方面嘗試。遇到有興趣的事情,應付出努力和心機,去試試是否能成功。年輕就是本錢,找到興趣,就應全心全意地發展下去,不要遇到難關就放棄興趣。」腳踏實地的他,矢志在這行業繼續發展,學習更全面的知識,將來儲夠錢的話,可能開一間真正屬於自己的咖啡店,除了可以親手為客人調製杯杯不同的手沖咖啡之外,更可以和客人分享生活點滴。寓興趣於工作,也就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幸福吧!

藝術學生夢寐以求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設有一條藝術廊,展出同學的作品,當中有一張木製桌面,上有素描一幅,是學生戴栢渝的傑作。這位藝術狂熱份子,當年在視藝室看見有一張桌子好像經常沒有人用,只是閒置一旁,就在上面畫畫,把它「活化」一番。而老師看見,亦進一步把桌子「活化」,拆卸了桌面,掛在藝

術廊的牆上作公開展示。

戴栢渝把桌子「活化」。

栢渝從小就喜歡畫畫,但一直沒有接受正統訓練,直到中四時選修視藝科,才開始專注發展這方面的興趣,現於香港知專設計學院修讀創意媒體課程。他本來在另外一間學校念中一,成績不太理想,留班一年後再轉到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也是重讀中一。受到傳統教育制度的期望及標準影響,栢渝初時並不熱衷追隨自己的興趣,就算是中四開始修讀視藝科時,其投入程度和能力亦跟今天大相逕庭,後來因為得到學校及老師的鼓勵及支持,才令他放心追求夢想。栢渝不只一次提到:「這裏的老師很關心學生,甚至願意課餘花額外時間與學生交流。我在中四那年畫了一、二百幅畫,請教老師並根據他的意見改進繪畫技巧。現在修讀創意媒體課程,亦學會了電腦繪圖以及製作3D模型等。很多人都說,讀藝術沒有前途,我以前也很擔心能否以藝術維持生計,現在卻想,路應是自己走出來的。老師們鼓勵我,縱使成功機率低,但不走到最後、堅持到底,怎麼知道會否成功呢?也許我就是成功那一位?就算失敗了又如何?最多是重新站起來。沒有人知道何謂成功或甚麼時候成功,只有到真正成功的一刻,我們才知道那是怎樣的一回事。願意堅持、不輕言放棄、勇於嘗試,方有機會脫穎而出,得到成功。」

對於栢渝來說,藝術必須帶有意義而且具備故事性。

每個人對藝術的定義都不同,對於栢渝來說,藝術必須帶有意義而且具備故事性,他的藝術作品以「圖詞」為特色,每畫完一幅畫,都會寫一段相關文字去記錄當下的感受或是畫作的意涵。更特別的是,他的不少作品靈感都取材自廣東歌。栢渝分享道:「我很喜歡廣東歌,近十年來的廣東歌曲,我更是如數家珍。我覺得廣東歌反映了香港的獨特文化,而我也有責任去承傳及推廣這文化。廣東歌歌詞精簡而有力,饒富意義,十分值得承傳予下一代。我覺得結合圖畫、歌詞和歌曲三者,就相當於一種另類的歷史紀錄,把當下人們最關注的社會議題和事件記錄下來。」

栢渝表示,如果有機會回到中一,他會跟那時的自己說:「早點開始畫畫吧!」舊校的氣氛並不鼓勵創作,後來轉到這所學校,這裏有豐富的資源,讓學生可以全面地探索和學習各種藝術技巧。我再深入追問他口中所指的資源是甚麼,栢渝解說:「校方為學生打造了一個可以盡情創作的環境,包括硬件上的支援,例如各種油彩、工具、物料,甚至是陶瓷專用工作室等,而老師亦很熱心地幫助學生發揮他們的藝術潛能。對我而言,這所學校是藝術學生夢寐以求的地方。」

在訪問中,我不只一次問到,學生是如何感覺到老師的支持?無獨有偶,除了言語上的鼓勵及讚賞,重點在於「陪伴」兩字。栢渝曾因為要創作大型作品參加校本評核,每天都要留校至晚上六、七時,而老師為了表示支持以及鼓勵他堅持下去,亦一直陪伴他完成目標。至於嘉俊,下課後練習沖調咖啡,也往往由老師嚐新,並給予意見。年青人對於感情的探測,異常敏感,也異常準確。你對他好,他馬上就能感覺得到,你令他相信他是受尊重的、可愛的、有用的孩子,他亦會不負所望,總會希望做得更好。成年人要對年青人表達善意及關懷,囉唆可能不是辦法,給予空間讓其自主探索,最重要是陪伴同行,才是我們最應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