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活空間有限,本來要有私人空間已不是易事,留家抗疫的這段時間更是難上加難。不少家長曾指出,與伴侶和子女長時間留在家中,較易發生爭執。孩子較年幼的話,父母一方面渴望私人空間,另一方面又會為產生這種想法而感到內疚,內心十分矛盾。究竟有甚麼方法能讓每位家庭成員享受私人空間,同時促進彼此關係呢?

大樓若要建得高及建得穩,根基必須打得好,才能屹立不倒。同樣道理,要子女在家中健康成長,家庭的根基必須穩健。尤其在抗疫期間,家長就是家庭的根基及支柱,因此除了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外,我們也應預留時間好好照顧自己的心靈健康。

父母不單需要私人時間來處理生活的繁瑣事,亦可以在私人時間中享受不同嗜好或興趣所帶來的樂趣,或與朋友傾訴,幫助自己放鬆心情,整理負面情緒。這樣,家長才能有足夠的精神及穩定的情緒去照顧及教育子女。因此,除非家長擁有過多私人時間而忽略子女,否則,擁有私人時間是合理及合宜的,對子女健康成長也有間接的幫助,家長必須認清這個重要的概念,無須內疚。

為自己留一點私人空間

子女看見家長在家,一般都會很渴望與父母互動,但家長在抗疫期間除了要處理家務外,同時還要在家工作,家中有年幼子女的話更容易感到吃力,因為他們需要更多關注及照顧。家長可耐心教育子女在家工作的概念,讓他們明白家長在家須專心工作,期間不能被騷擾。父母可將工作及子女活動的空間分隔開來,讓子女學會尊重各自的空間。

此外,家長可與子女一起協議及制定大家的活動時間表,預先讓子女知道家長何時需要工作、何時是家長的私人休息時間,以及何時可陪伴他們、與他們玩耍。這樣,孩子便知道無須大吵大嚷去爭取與父母相處的時間,或在家中搗蛋來吸引注意,家長亦可安心享受私人時間及空間。

提升親子關係

若抗疫期間家中爭吵不斷,大家不妨嘗試令親子關係更緊密的遊戲或活動,透過親子互動來增加彼此默契。較靜態的活動包括一起做麵包或包餃子,家長可一邊與子女烹飪,一邊細說與活動有關的故事、旅遊趣事或童年點滴。小朋友可從中瞭解家長過去的生活,擴闊視野。不過在說故事的時候切記不要變成說教,否則子女日後可能會對親子活動感到抗拒。若喜歡動態一點的活動,可和子女一起製作氣墊球機,用紙皮包着餐桌或小桌子,並以樽蓋將波子推向對方的龍門內。抗疫期間不能外出,家長更需運用創意,將戶外的世界帶入家中,例如與子女玩露營遊戲,若空間充裕更可用被子架起帳篷,大家手持電筒,一起窩在帳篷內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