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觀(mindfulness)簡單而言是覺察(awareness),讓我們留意到自己當下一刻正在經驗的身體感覺、情緒、思想。學習靜觀當下,可以幫助家長更有智慧地應對源於自身、養育孩子、伴侶關係和家庭的壓力。新生精神康復會為大家提供以下四大靜觀教養貼士,願每位家長都能懷抱初心、慈悲心及同理心,自在面對教養子女的苦與樂。
(一)時常懷抱初心
家長對孩子的印象,是由一直以來的互動塑造而成。孩子一旦做錯事,我們可能會為他們貼上「不聽話」、「沒用」等標籤。標籤會限制了家長的視野,使我們陷於以固定或負面的方式看待孩子。家長若能以初心看待孩子及自己,就能全然地感受親子關係及相處時光,並給予孩子彌足珍貴的成長空間。
(二)重新與自己的身體連繫
身體反應、行為及思想三者實為互相影響,與情緒息息相關。當我們有壓力時,有可能會只顧沉浸在「可如何解決」的「行動模式」(doing mode)中,難以發現原來情緒早已超出負荷。靜觀練習有助我們提高對身體和情緒感覺的敏感度,讓我們進入「同在模式」(being mode),從中學習親近和接納自身種種情緒經驗,讓我們更懂我好好照顧自己。
(三)培養慈悲心
無論是因為生活受壓、遇上生命的難關,又或者其他原因令我們有不快的情緒感受,種種原因和情緒都會令我們感到辛苦和困擾。此時,我們可為自己送上一份體諒和接納,對自己說一聲:「辛苦了。」我們可以嘗試帶着好奇,以溫柔與仁慈的心看待自己及孩子。如此,我們將可更體諒自己與孩子的需要,能以更寬廣的角度觀察及回應負面情緒,而非衝動的反應。
(四)訂立底線
接納及容許任何感受,不等於我們需要接受所有用來回應情緒的行為。父母要意識到自己的底線、規則及價值觀,並讓孩子清晰知道。訂立底線能助孩子建立相應的生活模式,同時容讓父母先照顧自己的需要,如此我們才能再照顧別人。
撰文:新生精神康復會臨床心理服務團隊 /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