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親子旅遊的黃金檔期,相信不少家庭都會趁此時段外遊。事實上,家庭旅行不單是一家人歡聚減壓的好節目,也是培育小朋友財務智商(財商)的良機。

筆者認為安排全家一次外遊,便可同時讓孩子認識金錢、儲蓄、消費、分享、預算和保護金錢等多個財商概念,但前設是父母需要改變以往家庭旅行的模式,不再一手包辦,而是要讓孩子作出適當的準備,包括金錢上的參與和規劃。

以筆者經驗為例,當我的子女分別升上小學及初中階段,我們曾經特意在暑假外遊時,注入財商學習元素。當時我們正在計劃下一個暑假去台灣旅遊,於是九月開學不久,一家四口便一起為這個目標儲錢。當時家中設有四個錢箱,每人一個,雖然兩兄妹的零用錢有限,我亦只要求他們每星期儲蓄五元,但這個舉動意義重大。

要儲蓄成功,必須有清晰目標,可惜的是很多時小朋友想得到的東西,父母統統給買下來,變相扼殺了他們學習儲蓄的機會。其實,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成就自己想見到的畫面,是人生一份成就。只要孩子嘗過一次成功儲蓄的滋味,就會有動力繼續嘗試,形成習慣後,便一生受用

一趟家庭旅行,使費可不少。父母的儲蓄主要用來承擔機票、食宿等相對龐大的開支;而小朋友的儲蓄,則用於他們購買手信及自己想消費的項目上。孩子想買手信送給親友、同學、老師,不應該由父母付款包辦,因為這個牽涉到財商的「金錢分享」概念,應該交回小朋友自己負責,那麼他們自會細心草擬送贈名單。此外,在旅途中,總有些東西或遊戲消費,是爸爸媽媽不想掏腰包,但孩子又很想得到的,那就要用他們自己口袋的錢了。其實孩子感覺自己有份參與旅行消費是開心的。

說到買手信,小朋友可從中學習分辨「價值」和「價格」。「價值」是物品的功能和它帶來的意義;「價格」是物品的標價。我向來教導子女購買手信有兩個原則,一是香港買不到的;二是這件物品會令對方記起自己,而並非單從「價格」去看,將貨就價。當然,如果時間許可的話,選好紀念品後,再貨比三家,格價後再購買,這就最理想。

現今不少人出門旅遊,都習慣使用電子消費,但本人覺得這是兒童財商教育的大忌。僅在此提醒父母在外遊時,盡可能兌換外幣現鈔給小朋友使用,一來可讓孩子見識不同貨幣,也可親身體驗甚麼叫匯率,藉此認識旅遊國家和香港生活水平的分別。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真實感受到實體貨幣的流向,我們常說要量入為出,但若在旅途中經常使用電子貨幣,雖則很方便,可是孩子卻沒有錢用完便無的感覺,而且全程不用找贖、換算,他們根本毋須動腦筋。

其他值得小朋友在旅行中學習的,還包括旅遊保險,這就是「保護金錢」的概念。讓孩子知道,旅行期間有可能發生一些我們無法控制的壞事情,例如不適入院、遇上交通意外等,並可能會招致龐大的額外支出,因此出發前需要做好風險管理,借助購買旅遊保險,為一家人提供保障。

善用旅遊學金錢規劃,實在是孩子一個寶貴的成長課題,由他們參與計劃,令行程更深刻並饒富意義,特別是金錢自主部分。日後一家人旅遊,孩子便再不是被動者,而是參與者了。

撰文:財商教育學院校長關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