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很多家長鼓勵孩子勤力地學習和工作,並視勤勉精神為美德。如果一位員工勤快踏實和工作態度認真,一般會被視為好員工;而一位勤奮的學生,就被視為好學生。不過,當科技不斷革新,人類所要求的美德可能亦會改變。自從ChatGPT面世後,人工智能時代正式開始。人工智能不僅取代很多藍領工作,而且會加速白領工作自動化。機械人不眠不休、不用吃喝、不需輪班、準確性高,工作快捷妥當,人類怎樣勤勞也贏不了它們。在課堂上我問學生:「勤勉還是美德嗎?」有些學生認同,勤勞的價值觀只適合農業和工業時代,在未來的科技世界,勤勉的優勢大打折扣。但亦有學生指出,大家仍需要勤勉,因為如果我們懶惰,就更快被機械人取代,可能要善巧地勤勞。其實在人工智能未亮麗登場之前,管理學大師杜拉克已經指出,新世代需要的不是效率,而是效能;不是「正確地做事」,而是「做正確的事」。這並不表示不再需要勤勉,而是避免不懂思考的勤勉精神。

一位韓國數據專家建議,在人工智能時代,不能只一股腦兒去做,而是要先思考,怎麼做才能好好地解決問題,獲得最佳效能。換言之,不要只按慣常方式勤奮耕耘和認真地執行任務,因為可能方向不正確或過時,而是經常思考用嶄新方法,選擇正確的事情去處理,理想地達標。故此,教育下一代,家長有需要採納新的取向。除了像以往那樣勸勉孩子用功讀書和認真工作,更需着力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批判思維和解題能力,懂得辨識甚麼才是正確的方法和真正值得全力投入的事務。讓孩子有獨立的高階創新思維從來都重要,但在新時代,它已經是不可欠缺的個人素質,遠比勤快重要得多。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研究領域涵蓋傳媒和資訊素養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多年來參與教師培訓和主持家長講座,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曾出任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多年。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