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賢是世界首位華裔極地探險導賞員,今年更被美國探索者協會選評為世界五十名最具影響探險家,足跡遍佈八十多個國家,包括世界多座高峰以及南北兩極。一個於寮屋區長大、高級程度會考科科E、被普遍視為「輸在起跑線」的八十後,如何憑藉努力不懈、主動爭取的精神,成為香港首屈一指的極地代表?

缺乏資源就主動爭取
張偉賢童年時家境貧窮,於粉嶺的寮屋區成長,爸爸是三行工人,媽媽是收垃圾的。他日常會跟媽媽一起收垃圾,看見汽水瓶總是一馬當先欺身上前,因為可以賣到錢。家裏窮,沒有甚麼娛樂,張偉賢小時候要不就通山跑,與大自然為伍,要不就隨媽媽到公共圖書館看書。從小他就對世界很好奇,一直有個夢想要乘飛機。他自言小時候是個內向、害羞又懦弱的人,他中一就參加童軍,第一次露營就愛上野外活動;中五時為了可以參加童軍主辦的一個日本露營體驗之旅,他主動敲校長室的門,請校長贊助他五千元,結果成功爭取到,獲得人生第一次坐飛機的機會,他認為:「可能是童年成長的環境迫使我去主動爭取資源。」

高級程度會考中、英、生物及化學四科成績都只得E,未能直接升讀大學,故此他入讀了浸會大學的副學士課程,首年成績優異,獲浸會大學取錄修讀體育及康樂管理學系學士課程。在學期間他不但先後拿過十一個獎學金,更以一級榮譽的佳績畢業。修讀學士課程時,看見美國環保組織「二○四一基金會」招募學界代表參加南極探索之旅,他即時報名,更以電郵邀請本地知名探險家李樂詩為他撰寫推薦信。他的積極主動終獲李樂詩答應幫忙,使他成功從二千多人中脫穎而出,獲選參與為期兩星期的學界南極之旅。他希望透過自身經驗告訴學生:「考公開試盡力而為便可,即使成績未如理想,世界上還有許多不同機會可以讓你把握。最重要是遇到困難不要氣餒,一張考試證書不會定死你一世的命運。」

闖出去,為自己創造機會
二零一零年學士畢業的張偉賢雖然成績亮麗,在香港卻找不到工作。李樂詩鼓勵他往外闖,於是他毅然隻身遠赴瑞士,在一間登山小木屋找到一份工作,幫人洗廁所和煮飯。期間他並沒有荒廢自己的山野知識,在附近擔任攀石教練,教外國人攀石。「雖然我英文不靈光,但要教外國人攀石完全沒有問題,我認為溝通並不局限於語言,而是看你有沒有心跟人溝通。」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沒想到這間瑞士登山小屋竟然成為帶領張偉賢通往南極的一扇神奇大門。某天他遇上一支法國探險隊經過這裏,閒聊之下,他向探險隊介紹了自己的背景,說他來自香港,參加過學界南極探險之旅,還掌握了登山、攀石、飛行、滑雪及獨木舟等一系列技能,當時尚未有一位能說廣東話和普通話的極地嚮導,卻有越來越多亞洲人前往極地探險,探險隊於是招攬他隨隊到南極工作,同年他便開展了他的極地工作生涯,與南極結下不解緣。

曾登上世界多座高峰的張偉賢指,他所有野外活動及山野技巧都是在香港學到的。

能夠閱讀一座山
張偉賢是世界首位華裔極地探險導賞員,曾通過商業贊助走訪八十多個國家,登上過半數高達四千米以上的阿爾卑斯山脈及西藏的喜瑪拉雅山,並在五大洲攀登多個高峰,例如南極最高峰文生峰、南美最高峰阿空加瓜峰和北美最高峰德納利峰,香港人能夠有這樣的成就,殊不簡單。亞洲人先天體格在極地不比外國人優勝,張偉賢遇過的極地登山隊及探險隊都普遍認為:「亞洲人裝備精良,體能一般,技術欠奉。」他解釋指香港人技術不足實屬正常,因為香港沒有雪,港人自然缺乏滑雪或登雪山的專業訓練,而且即使是體格壯碩的男士,亦有可能不適應極地高山環境。故此他首次踏足南極前要做許多準備工夫,包括學習雪地知識,而且要自行尋找贊助,從而獲得極地所需的特別裝備,包括保暖和防水衣物等。

累積了十多年極地經驗,張偉賢現在已經當南極是他的家一樣。「極地給予我最大的滿足,是提升我跟大自然的關係。現在去南極就像回家一樣,當地的環境和野生動物我全部瞭若指掌,亦能知曉那裏發生過甚麼事情。有次我到挪威滑雪,當地人讚我能夠閱讀一座山,能夠閱讀到南北兩極的地理知識及環境,我認為滿足感比賺到錢大得多。」

見天地見自己
因為家人不習慣出國,十多年來只到歐洲探望過張偉賢一次。當年他中選,歡天喜地跟媽媽說他有機會到南極探險,媽媽卻認為危險而反對他去,今天回看,他慶幸自己當時沒有聽媽媽的話:「我能夠明白,即使自己每次做決定都會有恐懼,特別當你要離開一個熟悉的地方。但如果永遠都不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就沒法累積到人生經驗,缺乏經驗,將來就沒有足夠智慧去面對這個大世界。」

他寄語年輕人要累積更多不同經驗,有了經驗就能得着更多智慧,這些智慧正正就是人類的文明財富。他引用美國華裔地理學家段義孚一句說話:「沒有旅程,家是沒有意義的。」周遊列國後,帶着滿滿的人生體驗回家,更能體會到家的美好。張偉賢亦認為出走到陌生的國度有助個人成長:「其實世上最好的老師,不是學校的老師也不是你的家長,而是你自己。在陌生的地方你可以更透徹地認識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可以增加自己的經驗值,同時可以享受到更多快樂。甚麼是快樂和幸福?就是你享受自己的工作,你掌握到的東西越多,認識的東西越多,你的快樂就會隨之而增加。」

幼企鵝的死亡讓張偉賢意識到人生苦短,應該在有能力的時候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極地給我的啟示
每年有一半時間在極地工作,對張偉賢來說既熟悉但仍充滿未知數和危機。「錢在極地並沒有用,經驗才可以保命。」他在南北極工作多年,經歷過很多生死關頭:「企鵝需要在海冰面生育下一代,那次我在海冰面工作,目睹大量幼企鵝死亡,原來多達百分之八十的幼企鵝都不能存活,僅得百分之二十能夠敵得過物競天擇留下來。看到這樣的場面,我只想到人生短暫。既然人生苦短,自當應該盡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一些能夠幫助別人的工作。」張偉賢現時每年有一半時間在極地工作,另一半時間就在實驗室中度過,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工作和博士論文的研究上,沒有半點私人時間去看電影和做其他事情。但正正因為意識到時間有限,推動他專注並享受工作,沒有怨言。同時因為有感自己今天的成就,有賴曾經得到過很多社會資源的幫助,包括獲得獎學金持續支持他在學業上的追求,故此他亦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回饋社會,盡自己的社會責任,告訴香港人北極和南極的面貌。

張偉賢最珍惜自己和大自然多年來所建立的關係:「人生的意義就是讓我更認識自己,如何能更認識自己?就要看你和大自然的關係。人類源於大自然,所有的空氣和水都是源於大自然。大自然供給我們很多免費而珍貴的資源,但人類的貪婪致令這些免費資源或枯竭或價值高昂。人類確實需要回歸大自然,重新審視並好好理解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觀,我稱之為與大自然重新連接,因為我們和大自然早就斷線了。」

坐擁三個碩士學位,做過極地文化研究和北冰洋的海洋研究,目前張偉賢攻讀的博士課程,正專注研究關於加拿大冰川溶化的速度及其對當地地質衝擊的嚴重性。以冰川研究為題材,一來因為他關心冰川溶化的速度,二來竟然跟太空有關。張偉賢指:「美國太空總署即將有個計劃,要到月球建設一個人類太空基地。月球有很多冰塊,冰其實可以變成燃料、空氣和水,去養活這個建立在月球上的基地。」他於二零二零年正式成為商業太空人培訓計劃PoSSUM Scientist-Astronaut的候選人,目前已踏入訓練階段,有望成為香港首個太空人,在遊遍地球每個角落後,衝出太空,登陸月球。「我希望自己在南北極累積的知識及對冰川的研究,可以應用到人類開發月球的任務上,令人類能夠躍升成為跨星際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