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爺爺嫲嫲、公公婆婆的心肝寶貝,為了讓寶寶能快高長大,家家戶戶總少不了各式各樣的補品。不過,現時市面上的保健產品泛濫成災,宣傳廣告只一面倒形容補品對小朋友身體的益處,而網路上亦眾說紛紜、真假難辨,造成多重陷阱,有些家長已不幸中招,幫子女補身變成傷身!
飲食均衡才是正道
人人都知道,人的身體會隨着年月而變得脆弱,新陳代謝會減慢,營養亦會逐漸流失,這就是為甚麼嬰兒的肌膚稚嫩白滑,而年紀越大的人皮膚就越乾涸、越多皺摺。許多家長擔心孩子「體虛」,自小便讓他們吃蟲草、鹿茸、人參或燕窩等補品,或者不斷補充維他命和礦物質,忘記了初生的身體原可自足自強,只要不受病症困擾,平日飲食均衡,大多不會特別缺乏某種營養素而需要額外進補。專家指出,兩歲以下的小孩一般沒有進補的需要,只要每天喝牛奶一至兩餐即可;而兩歲以上的小孩則可請教專業的營養師,仔細評估身體狀況後才決定食用哪些補給品,若胡亂進補,最終有可能適得其反,損害了孩子的健康。
進補須適量、適時
即使小孩真的需要進補,家長也要適量、適時,還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判斷力,不輕易受廣告唆擺,亦不盲目跟從親戚朋友的流言。適量的意思,是細心控制進補的分量是因應小童而非成人體質,又由於補品不是藥物,監管的制度較寬鬆,因此許多隱藏的副作用並不為人知。天然的食品不代表無副作用,有些補品如鹿茸、雪蛤膏等均含有大量荷爾蒙,兒童過量進食會影響發育,而攝取過量維他命A或D亦會引致中毒,損害肝臟。中國人喜歡煲湯,湯水的風險自然比直接食用補品低,但需拿捏好時機,因在中醫角度,生病時進補只會把營養補給了病菌,導致病情惡化。此外,煲湯亦應以多樣化、不過量為大前題,時時轉換口味,分散投資,像清補涼或內臟燉湯這些補湯最多一星期喝一次,便可以避免累積或過度攝取某種營養。
其實,想小朋友營養均衡、身體健康,最重要還是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跟從食物金字塔的指示,多吃不同顏色的蔬果,做適量運動。盲目購買補品,即使對小朋友身體無害,也不見得一定有益處,聰明的父母又何須浪費這些金錢呢?
過度進補有可能導致:
輕則過敏或腸胃不適,重則損害肝臟、腎臟、水銀或金屬中毒等。
鳴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及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林永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