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園及小學學童再次面對停課,除了頓失生活規律,影響學習進度外,家長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社交受疫情影響而全面停頓,會為他們帶來許多負面情緒。家長有甚麼方法化解?

最瞭解孩子的人是家長

去年香港小童群益會做了一項「兒童快樂調查」,協會指出,學校是兒童發展社交的重要場所,當兒童不再回校學習,社交活動大幅減少,可能會削弱兒童的社會支援網絡,令他們感到孤單,加上需要長期透過網上學習,兒童情緒容易受到負面影響。

家長是最瞭解孩子的人,可以辨別出孩子情緒有無異樣,如果家長覺察到孩子出現焦慮不安,可以先安慰他們,讓他們瞭解焦慮是正常的情緒,並嘗試去瞭解他們感到焦慮的原因——是因為害怕自己會染病?因為電視新聞或疫情消息令他們感到沮喪?因為與同學和朋友分離感到傷心?家長可以耐心地開導孩子,讓他們知道疫情雖然嚴峻,但已經有各方面的措施去控制它,讓孩子不要將憂慮過分放大。

即使孩子沒有表現出焦慮或不安,家長亦可以製造一些對話的空間,例如趁周末的親子時間,一邊焗麵包、畫畫或者玩小遊戲時,一邊問問孩子的心情,盡量在輕鬆的氛圍下閒聊,藉此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平衡孩子的學習進度與心靈健康

原本已難以應付面授課堂的學童,透過網上學習的困難更多。已有研究發現,認為網上學習成效欠佳及自己的學業成績不濟的兒童,較大機會出現心理困擾。同一時間,家長亦需要面對孩子上網課、考試延後及追趕學業進度等壓力,可能習慣總是以催促的態度去鞭策孩子。假如家長不先充分瞭解孩子的進度及所需要的學習支援,便下猛藥一味催趕,孩子得不到適切的幫助,力不從心,可能會因而出現壓力及焦慮。家長要平衡自己的心思,在顧及學習之餘,也要關顧孩子的心靈健康。

讓孩子保持一定的社交

香港小童群益會指出,孩子親身與朋友見面的效益,是無法被其他聯繫方式所取代。在顧及防疫需要,包括注意個人和環境衞生、正確佩戴口罩、常潔手和消毒等的情況下,可讓兒童保持一定的社交生活,在安全和衞生的設定下與朋友見面,加強人際間的互動,從而發揮親身見面的效果。兒童亦宜增加不同的聯繫方法,避免只以文字與人交流。有研究發現,只需花約十七分鐘的時間與朋友通電話,即使是久未聯絡的朋友,也可感到彼此連繫,令關係更牢固。兒童可以嘗試每天致電慰問不同的朋友或同學,以簡短的時間關心對方,能逐漸加強互相的關係,讓孩子維持應有的社交生活,保持與人溝通,能有效減低疏離和孤獨的感覺。

參考資料:香港小童群益會「兒童快樂調查 2021:希望感與快樂」研究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