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為促進不同文化背景學生之間的認識及交流,每年均會舉辦「共融文化日」。踏入第四年,學校除了承襲去年大受歡迎的特色互動攤位遊戲、多元文化體驗和美食試食環節外,今年更配合教育局推動中華文化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特別增設中華傳統打鐵工藝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中華文化的精髓,促進不同背景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共融。

傳統打鐵技藝:從體驗中學習STEAM知識

在打鐵師傅的專業指導下,同學成功一嚐打鐵的滋味。
透過活動,學生可以瞭解到「打鐵要趁熱」背後的科學原理。
吳嘉恩老師與體驗打鐵活動的學生合照。

為了讓學生以充滿趣味的方式認識中華傳統技藝,學校特別邀請本地打鐵師傅到校示範這門傳統工藝。學生不僅能夠近距離觀賞打鐵的過程,還能透過實際操作,瞭解熱能與金屬變形的科學原理。這個寓教於樂的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這項逐漸式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負責活動的中文科主任吳嘉恩老師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獲得全面和透徹的文化體驗。文化共融日從早期的文化飲食體驗到今天的工藝體驗,逐步帶領學生深入地瞭解中華文化。」

多個特色攤位遊戲帶來趣味十足的文化體驗

共融文化日設有一系列豐富的攤位遊戲和文化體驗,也歡迎學生穿著民族服飾參與其中。不僅展示了濃厚的多元文化共融氛圍,也讓學生更投入在多元文化的魅力之中。

踢毽子體驗
射箭遊戲
投壺遊戲

活動現場設有多項趣味攤位遊戲,包括投壺、射箭和踢毽子,不僅考驗學生的手眼協調,還讓他們體驗到傳統中華遊戲的獨特樂趣。

4A班的何國泓同學(左)及3B班的許行本同學(右)穿上傳統民族服飾參與文化日。

3B班的許行本(Abu)同學在這次文化日首次體驗射箭,並成功勝出遊戲,他興奮地表示射箭十分有趣,讓他樂在其中。4A班的何國泓同學則認為投壺遊戲極具挑戰性,因為壺口細小,必須精準投擲,考驗專注力與技巧。兩位同學都非常喜歡共融文化日,認為活動不僅充滿趣味,還讓他們學習到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學生試玩懷舊玩具
學生在書籤寫下來年的願景
學生體驗用紙黏土製作茶樓點心
酒精畫工作坊
學生一嚐痴膠花的趣味

除了遊戲,活動當日還設有多個文化體驗攤位,融入不同時代與文化背景的獨特魅力。懷舊玩具攤位展示了挑竹籤、抓豆袋、搖搖等經典玩具,讓學生認識舊時代的兒童玩意。此外還有不同的手工活動,例如黐膠花工藝體驗、用紙黏土製作點心體驗、可以寫下新年願望和願景的書籤攤位以及酒精畫工作坊,同學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手工技巧,製作獨一無二的作品,放鬆身心。

多國飲食環節品味多元文化風味

為了讓學生透過飲食體驗不同文化,活動特設小吃與飲品區,提供中華及南亞特色美食。中式小吃包括龍鬚糖、砵仔糕、糯米糍和叮叮糖,讓學生品味傳統滋味;來自南亞地區的小吃則有Samosa(咖哩角)等特色炸物,帶來美味的異國風味,讓學生在品嚐的同時,也能學習不同地區的飲食文化與習俗。

李建文校長親身到場支持共融文化日,跟學生一同試飲五花茶。
只要猜中哪一杯是來自巴基斯坦的奶茶,即可免費品嚐這杯特色飲品。

除了美食,活動還設有特色飲品攤位,讓學生體驗不同地區的傳統飲品。涼茶攤位提供五花茶,讓學生清熱解毒之餘,也從中瞭解中國的養生文化。當日李建文校長更親自到五花茶攤位試飲,與學生一同體驗傳統涼茶文化。另一個攤位則讓學生品嚐巴基斯坦的奶茶,只要從數款奶茶和咖啡飲品中猜出哪一杯是來自巴基斯坦的飲品,就可以免費獲贈一杯奶茶。

特設表演及文化論壇 促進文化交流

學生於音樂會上演奏中國傳統樂器
共融論壇

學校還安排了一場共融音樂會,以音樂促進文化交流,亦設有中國傳統樂器演奏,讓學生感受中國的傳統音樂和樂器魅力。放學後,學校舉辦共融論壇,讓學生一同探討如何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同時,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從中提升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