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科技一日千里,專家預計五年後,人工智能不僅能處理數據,並且可以獨立地出主意及採取行動去解決問題和辦事。當人工智能越來越強大,公司機構如果不採納它,就會被淘汰;戰爭不用它,就不能打勝仗;人們不學懂它,就不能好好學習和工作,日常生活也不方便。換言之,人類社會將越來越依賴人工智能,很多工作會被取代,那麽人類在社會還能擔當甚麽角色?身為老師及家長,怎樣輔導孩子準備他們的未來生涯?
當STEM和人工智能教育在教育領域佔更大比重的時候,外國有些教育工作者卻呼籲教導學生「如何做人」,意思是保持人的獨特性。所以在新科技時代,教師和家長培育下一代掌控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還要推廣那些人類獨特素質。如果我們的下一代失去人工智能無法取代的屬性,就會失去優勢。史丹福大學的學者做了研究,發覺人工智能已經分享了一些人類屬性,例如計算、語言運用、邏輯思維、溝通、記憶、辨識臉孔等,但它無法懂得愛、不能感受歡愉、沒有道德感、缺乏信仰、無個性,亦不能建立關係。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是人性「軟技能」,而培育孩子這些素質最適宜的地方,除了學校就是家庭。故此,家長應該用心栽培子女的同理心、批判思維、創意、情緒智商、道德感、人際關係、非傳統的世界觀和獨特主見。
世界經濟論壇的調查顯示,多於七成的受訪公司表示會引用人工智能。它發佈的「未來工作報告」指出,僱主需要的未來技能正正是上述提到的人類軟實力,例如分析能力、創造力、同理心、毅力、好奇心和自我意識。只有鼓勵子女學好「做人」,才能讓他們自信地在人工智能和機械世界立足。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榮休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研究領域涵蓋傳媒和資訊素養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多年來參與教師培訓和主持家長講座,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曾出任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多年。
圖片來源: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