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要說的「八不家教觀」的第四觀——培養孩子做明日社會的人才,不是做今天學校的高材生。每個時代都有其所需的人才。在農業社會時代,因為還未有機械的幫助,那時最需要的是體力。工業社會時代來臨後,機器的發明使體力的作用大大下降,大規模的生產線及大型的企業陸續出現,需要的人才是能夠運作機械和生產流程的知識,現代模式的學校開始出現。

隨着後來商業和企業的發展,人事管理和營銷知識亦逐漸變得重要。這種對知識人才的重視,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隨着世界社會進入所謂的「知識型經濟」而達到高峰。在那個時代,最需要的是上述的「知識」,重視的是智力,所以當時流行以「叻」、「食腦」、「IQ爆棚」等強調智力的形容詞來讚美別人。

然而,到了今天,數碼網絡人工智能越來越強勁,以前那種靠記憶、技術性質的「知識」唾手可得,根本不需要靠學校和老師來教授。照這樣的科技發展趨勢,我們可以推斷,現在我們的教育體制最看重的應試知識和能力,一定不會是明日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因此身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適應的、立足的,並不是現在這個快將改變、將會逝去的社會,而是他們成長後要面對的未來社會。

可惜香港今天的基礎學校教育體制所培養的人才,和明日社會所需的人才是背道而馳的(這一點我將會在第五個「不」更具體地說明)。今時今日,我們教育體制下的高材生,他們只不過是考試之才,並非社會之才,更非未來社會所需之才。那麼,我們孩子在十年、二十年後將會步進的明日社會,究竟是怎樣的呢?那個明日社會又需要怎樣的能力呢?哪些能力我們今天的基礎學校教育沒有培養而需要我們家長自求多福呢?下次續談。

陳葒校長 │「陳校長免費補習天地」創辦人,曾任直資中學創校校長、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秘書長、香港私立學校聯會副主席,同時亦是香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