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父母來說,罵小孩是家庭日常。子女做功課做得慢,玩到瘋叫停不會停,罵幾句好像無可避免,但家長們需要留意,有時候說話帶來的傷害,不比體罰少。自己曾否說出一些嘲笑、威脅或恐嚇性的說話,踐踏到子女心靈和自尊,甚至構成精神及情緒傷害而不自知?
語言傷害難以被即時察覺
防止虐待兒童會於去年十一月至今年一月期間,進行了一項《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問卷調查,發現近七成受訪兒童過去都曾遭父母或照顧者大聲喝罵,更有多達七成半受訪父母或照顧者,表示自己曾說出令兒童感到受傷害的話。負面的言語及喝罵雖不致在兒童身體上留下傷痕,卻令兒童心靈受創,此等傷害很多未能即時被察覺及辨識,故往往容易被忽略而延誤處理,直至傷害在兒童的行為及情緒上浮現才被正視。
四類家長應當避免的說話
有幾類說話家長們可能常掛在嘴邊,認為無傷大雅,又或者小時候都有從父母口中聽過,致令我們忽略其傷害性及嚴重性。一、跟他人比較,例如:「睇人哋幾叻?你學吓人啦!」現今的父母仍慣常將子女與其他孩子作比較,誤以為可以鞭策孩子進步。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及獨特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性格特質及成長步伐,將孩子互相比較會間接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及自我價值觀。二、威嚇性的說話,例如:「你再係咁我就唔理你!」或「你再嘈就趕你出街!」這種要脅或威嚇性的語言,言者可能只為洩一時之憤,卻足以令兒童產生恐懼情緒,並會破壞親子間的信任及安全感。三、語帶侮辱的批評,例如「無腦」、「乜你咁蠢」、「衰嘢你就學足,好嘢唔見你學」等,這些貶低能力及厭棄的批評,會打擊孩子自尊及自信,甚至會令他們認為自己努力都沒有用,不願意作新嘗試、自我評價低及變得畏縮。四、情緒勒索,例如:「我咁辛苦養大你,你應該感激我。」情緒勒索是近年經常聽到的詞語,父母們總是無意間用這種看似溫和的話語來壓抑孩子的要求,令孩子因顧慮父母感受,即使感到被忽略或想傾訴都寧願藏起來,影響兩者之間的溝通。
即使不符合期望都應接納孩子
防止虐待兒童會認為,大眾對心理傷害的認知及理解普遍不足,令潛在構成心理傷害的不良親子互動模式未被覺察及正視。協會建議家長檢視與孩子的互動相處模式,認識何謂心理傷害,減少不良的互動,注重及投放更多優質親子時間,建立恆常親子活動及正向溝通的方式,包括多聆聽及尊重孩子的想法。父母如能在孩子表現令人失望時,仍然耐心地接納、明白、陪伴、引導和不離不棄,讓他們知道自己依然是有價值和值得被愛的人,從而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質,並願意在有困難時與父母分享,這樣既能令親子關係更健康和牢固,亦可令孩子日後遇到挑戰或挫敗時,更能勇於面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