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藝遊」是香港藝術發展局籌辦的一個糅合藝術文化與旅遊的項目,期望為本地巿民及遊客提供新穎的文化藝術體驗,以不同角度探索香港。繼首條路線「大坑小城」後,第二條路線「圓塱食誌」由即日起至3月31日期間舉行,帶領香港巿民及旅客深入元朗區各處,嚐嚐六道場地特定的藝術創作,參與藝遊導賞團及形形色色的體驗活動。
「圓塱」是元朗昔日的名字,意思是盤形的靠水低地,這片福地以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陽光下作物豐收,相傳曾經出產進貢皇帝的絲苗。「圓塱食誌」希望帶領大眾從煩囂的城巿走入寧靜的郊野,欣賞藝術家的在地創作,大人更可帶同小朋友親身參與各個藝術工作坊,以全新角度去欣賞元朗之美。
「圓塱食誌」的「六道主食」,由不同媒介的藝術家以藝術創作切入多個與食物有關的場景,「六道主食」分別有大生圍 x 陳庭章 《苟簡之塘》、Seeds Lab x 黎慧儀 《屋企有塊小稻田》、品珍醬園 x 曹穎褀 《珍味傳千里》、比比書屋 x 陳思光《總有一罌喺屋企》、香港非洲人協會 x 葉啟俊 《小鄉有大洲》及一間・青年館 x 鄧國騫 《走神》。「六道主食」除了有展覽,更會舉辦可讓大眾親身參與的工作坊及體驗活動,只需$50即可體驗種稻米、參觀老字號醬園,及田野錄音等活動,讓大人細路都有機會親身嚐一口圓塱之味。
推薦工作坊包括:
《屋企有塊小稻田》工作坊
黎慧儀Monti既是一位環境藝術家,也是一位農夫。她經常會舉辦親子體驗活動,讓城市小孩前來體驗種稻的樂趣。「每年插秧前我們都會邀請小朋友來替我們翻鬆泥土,方法就是讓他們在濕潤的泥土上瘋狂跳跳紮,令泥土翻成像芝麻糊的狀態,接着便可以插秧。」她會帶參加者到田邊觀望,從雞公嶺下找養份,見證播種新一造米的三個星期,同時播一盤可以帶回家的小稻,寄望家家豐收。這些小稻其實就是俗語常說的「穀種」,Monti表示為了提高小稻在城市的存活率,她會先利用體溫令小稻發芽:「三、四月天氣乍暖還寒,想小稻發芽最佳方法便是利用恆溫的人體。」小稻發芽後回家種在泥土,會較為容易長成。
《屋企有塊小稻田》活動不設年齡限制,Monti非常歡迎家長帶同小朋友參加,但活動有一個小小條件,參加者會在活動後帶一盆小稻回家,登記前請確定你願意照顧小稻。小稻佔地大概20x20cm,可於陽台、窗台、窗邊等地方種植,每天需日照/LED 光照4-6小時,平日不需太多打理,只需保持泥土濕潤,種植後段需處理水量(導師會提供指引)。視乎日照長短,室內種植的米的生長時間大約為4至6個月。
活動將於3月16、23及30日舉行,合共8節,每節長約1.5小時。主辦單位將安排旅遊車於錦田一間・青年館接載參加者前往Seeds Lab(注意有部分活動時間將不設回程旅遊車)。活動將以廣東話進行,收費$100,其中按金$50,將於活動結束後退還。
《珍味傳千里》導覽及醬油版畫體驗
品珍醬園始創於1898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醬園之一,現均於元朗洪水橋。品珍多年來憑著純釀工藝,古法釀製,天然生曬,精選優質非基因改造黃豆,釀造出香醇濃郁的手工 醬油。黃豆經過煮焗、撈璜、發酵等程序後入缸生曬,在陽光下,黃豆內的蛋白質及氨基酸分解,令豉 油釋放出帶有馥郁的黃豆鮮味。經過最少3-6個月的天然生曬後,成褐色的豉油會先用高溫消毒處理 ,再包裝成一支支的醬油
是次活動參加者將可到訪平日不對外開放的品珍生產場地,走進一個個香味場境,瞭解珍味背後的耐心耕耘和畫面裏的動人故事。版畫藝術家曹穎褀更準備了色澤亮麗的醬料,讓參加者一同即場製作版畫,以藝術連結味道。活動將於3月17、24、30及31日舉行,每日有4節,每節約1.5小時。主辦單位將安排旅遊車於錦田一間・青年館接載參加者前往品珍醬園(注意有部分活動時間將不設回程旅遊車)。活動將以廣東話進行,收費$100,其中按金$50,將於活動結束後退還。由於醬油廠內有大型生產設施,因安全關係,活動只供8歲或以上人士參加,報名時敬請留意。
《苟簡之塘》田野錄音工作坊
由作曲家陳庭章帶領參加者來到大生圍,分享由他按照大生圍村民蘭姨口述的故事創作的聲音行,與他一起以田野錄音的方式,走一趟只屬於你自己的聲音行。藝術家會帶領參加者,將手機和耳筒變成藝術媒介,讓環境聲音引路,由耳朵發現平常未曾看見的。除了聲音行,現場更特別設置了一座手絞式flipbook,讓大人細路邊聽,邊翻頁閱讀這個故事。
活動將於3月16及23日舉行,每日有2節,每節約1小時。主辦單位將安排旅遊車於錦田一間・青年館接載參加者前往品珍醬園。活動將以廣東話進行,收費$100,其中按金$50,將於活動結束後退還。
除了上述三項工作坊,活動亦設有特別的體驗活動,包括《總有一罌喺屋企》飲開有感情——夠醇:客家黄酒、《總有一罌喺屋企》飲開有感情——夠勁:威士忌拼本地果酒、《小鄉有大洲》非洲外帶、《走神》一九八三晚聚:柴火、即食、聚光燈等,部分體驗活動只供18歲以上人士參加,報名時敬請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