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網上瘋傳一段台灣媽媽教訓女兒的片段,有網民斥責媽媽「情緒勒索」女兒。到底何謂情緒勒索?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如何避免不自覺陷入情緒勒索,破壞親子關係?
1. 情緒勒索延伸自工具性情緒
要認識情緒勒索,我們要先瞭解情緒。情緒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功用,例如恐懼讓我們進入求生狀態,以應對危機。情緒只分為健康或不健康,並取決於表達情緒的場合和狀態。例如笑不一定是好的,一個人看到小狗受傷流血卻哈哈大笑,這就是欠缺同理心,是不健康的情緒。
專家表示,不同種類的情緒有原始情緒、衍生情緒及工具性情緒之分。原始情緒是對外界最原始、直接的感覺。衍生情緒是因應社會文化,為了遮蓋原始情緒而表現出來的另一種情緒。例如亞洲人普遍不習慣將羞愧感宣之於口,所以常常會以生氣掩蓋,這種憤怒的情緒就是衍生情緒。最後,工具性情緒則是用來影響或操縱他人的情緒,以自己的情緒影響身邊人的決定,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2. 情緒操控是學習而來的
不論成年人或小孩都會因為潛移默化,有意無意地運用了情緒操控。不過,當父母或小朋友運用自己的工具性情緒去令對方有害怕、內疚、不安和自責等感覺,就是情緒勒索。例如,我們不時會聽到家長說:「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表面聽來無傷大雅,但在心理學上,這種說話是透過造成孩子懼怕被遺棄的不安情緒,逼使他乖乖聽話。
當小朋友因為我們表現得生氣或難過而順從我們的意願,最終或會喪失自我。另一方面,倘若小朋友反抗,父母或會覺得他們和自己對着幹,引起更多爭執,進一步破壞親子關係,雙方的心理健康都會受到影響。小朋友猶如一塊海綿,容易把自己認為有效的行為牢牢記着。例如當他們認為大哭大叫能令父母屈服,可以達到目的,便會把這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和目的聯繫起來,不自覺學會並習慣了情緒操控。因此,父母更要以身作則,留意自己的情緒。
3. 保持平等親子關係,冷靜和坦誠地表達情緒
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坦誠面對情緒。簡單而言,便是多與孩子溝通。當孩子做錯事,家長可以平心靜氣地告訴他,自己很難過及解釋原因。接着,家長宜瞭解孩子為甚麼犯錯,例如是因為不小心、忘記了,還是發脾氣?最後一起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處理問題能夠讓父母與子女能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學會用冷靜的方式表達情緒,避免墮入情緒勒索的陷阱。
鳴謝:香港大學社會科學(輔導學)碩士及實習戲劇治療師伍嘉瑩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