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為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災難,顛覆了生活秩序,卻意外地促進了智慧城市的發展。疫症期間休市停業,民眾只好跑到網上,所有社會活動如學習、工作、開會、娛樂和購物等都移到網上,故此不論男女老幼都被迫提升數碼技能,投身網絡。在很多城市,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均被用作防疫。消毒機械人、追蹤應用程式、智能體溫量度計、可穿戴設備及「物聯網」傳感器等紛紛出籠,這些智能科技對減輕疫症大流行,作出不少貢獻。

示意圖

香港疫情持續,而政府在聖誕前就推出「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提出超過一百三十項智慧城市措施,標誌着香港將快速跨進高科技智能社會。當疫症加速智慧城市發展,卻帶來不少爭議及挑戰,例如誰有權利搜集大數據?如何保護私隱和免被監控?相信不少香港家長亦曾跟孩子討論,究竟要不要下載「安心出行」應用程式?

面對未來的智能社會,大家會遇到很多類似的抉擇。要不要安裝智能門鎖?家裏添一個智能冰箱好嗎?該不該像外國那樣要求限制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所以無論家長及孩子,其實都有需要培養「傳媒資訊素養」,應對智能科技帶來的困惑。除了提高對資訊的分析力,最好能跟孩子一起認識人工智能和演算法。家長還應引導孩子,不要當被動數碼公民,要主動參與智慧城市的政策諮詢,勇敢地發聲,捍衛私隱和安全。疫症驅使全民投進數碼生活,就算疫情結束,大家都不可能再過之前的生活,將會一往無前建設智慧城市。專家說,智慧城市發展已經踏入第三代,是「市民共建模式」。現在是時候家長和孩子一起學習成為智慧公民了。

李月蓮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教授,曾任職多間傳媒機構,現為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督導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涵蓋傳媒教育、數碼世代和新聞網站,身兼香港傳媒教育協會副主席,多年來積極推動本港傳媒教育。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