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片可謂是每個嬰幼兒家庭的必需品,但近年有人提倡返璞歸真的育兒方式,認為嬰兒並非必要使用尿片,只要透過訓練和溝通,嬰兒從小便能夠學會自己上廁所,稱為「排泄溝通」。到底這種概念所謂何事?它又有何優缺點?

一般認為家長可在幼兒大概一歲半至三歲期間向他們進行如廁訓練,學習不使用尿片, 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大小便。「排泄溝通」,又稱嬰兒如廁訓練,則提倡照顧者可以透過辨認嬰兒需要排泄的訊號,讓他們在適當的地方如馬桶或便壺而非尿片上大小便,因此無須依賴尿片。與傳統的「把屎」和「把尿」不同,「排泄溝通」並非家長主導;相比透過給予嬰兒指令讓他們產生排泄發射,更着重回應嬰兒想要排泄的需求。

「排泄溝通」講求照顧者與嬰兒的親密接觸,照顧者亦須非常瞭解嬰兒的生理節奏,包括飲食、作息及排泄習慣,以有效接收嬰兒需要上廁所的訊號。這些訊號因人而異,但常見的例子包括舞動四肢、蠕動身體、擴張鼻孔、哭喊、拒絕進食和神情變得集中等。照顧者可以透過觀察,慢慢掌握嬰兒在如廁前獨有的動靜,繼而適時帶他們上廁所。

另一方面,照顧者亦可以利用聲音或動作向嬰兒示意可以如廁的時機,例如當抱着嬰兒在馬桶上時發出「噓噓」或「嗯嗯」聲,他們漸漸會將這些聲音與排泄動作聯繫起來,認知到這是適當的排泄地方,放鬆肌肉完成大小便任務。

「排泄溝通」能夠減少尿片使用,一方面節省開支,減少製造垃圾,同時預防尿布疹。另外,從小培養嬰兒的排泄意識,他們日後能更容易學會獨立上廁所。「排泄溝通」亦會增加照顧者與嬰兒的接觸和溝通,令關係變得更親密。

然而,「排泄溝通」的方法十分費時,且相較使用尿片沒那麼便利,未必適合生活繁忙的現代家庭。亦有人認為嬰兒尚未建立膀胱和大腸的控制能力,因此對這種方法產生疑問。你又是否有興趣與家中寶寶一試「排泄溝通」?

參考資料︰《The Diaper-Free Baby》(作者︰Christine Gross L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