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友在訪問中大談他與兩個女兒的相處之道,展現了父愛軟綿綿的另一面。出名是24孝爸爸的他坦言很喜歡照顧小朋友,因此在女兒出生後,不但重新分配時間,而且變得早睡早起、早吃飯、早回家,就連上至換尿布、下至睇醫生等,都是他與孩子相處的最快樂時光。

學友不諱言,在育兒路上,夫婦倆對一直是半信半疑、膽顫心驚地嘗試,「作為父母,你迫 (子女) 是沒用的,因為不是人人都可以迫出 (才華) 來,只能從旁給予忠告。」然而,他卻笑言自己其實也是被迫「放手」:「因為去到一個位,你會發覺孩子不是你的,她會告訴你,她是屬於她自己的。」因此,他從不把其成功的方程式強加於女兒身上,只希望她們做個明是非、知進退,並找到屬於自己生活哲學的快樂人。

學友這番話,讓我想起兩年前台灣一本暢銷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者以家教老師的身份,講述九個「被考試綁架的家庭」的真人真事,當中有被壓得透不過氣的孩子、有寧願委屈自己取悅母親的孩子、有被母親摧毁歸屬感的孩子……孩子的無聲吶喊,統統都在叫家長們反思,當初把孩子帶到世上的初衷是甚麼?教育的本質是甚麼?父母的愛為甚麼會有條件?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獨立個體,父母無法操控他們的未來,更無法保護他們一生一世。正如學友說,兩個女兒性格各有不同,一個積極、一個懶散,卻沒有優劣之分,唯一相同的,是孩子都需要父母以愛灌溉,「如果小朋友感覺到愛,他們不會壞得去邊。」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及和諧的家,讓他們學會怎樣去愛己愛人,才是「親」與「子」關係中最重要的基石。

鄧明儀 │ 資深傳媒人兼親子KOL,活躍於各大平台的親子欄目,成為人母後尤其喜歡分享湊仔的幸福和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