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肆虐,新學年暫停面授課程,只能遙距教學,對於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來說都是一項挑戰。究竟老師可以如何通過網絡傳遞知識,學生怎樣才能有效學習,家長又有甚麼必須注意?電子學習聯盟主席范健文為我們一一道來。
范健文從事資訊科技界已有二十年,早年曾於學校任職技術支援,有機會瞭解學校的運作,以及在電子學習方面所需要的支援。其後,他投身商業市場,進一步發展個人事業。直至孩子出生,自己亦成為母校的校董會成員,令范健文再一次有機會把有關科技的專業知識帶到校園,去年起更出任電子學習聯盟主席。
范健文指出,早於十七年前的沙士,經歷過停課,教育界已意識到發展網上學習的重要性,大部分學校亦開拓了eClass系統,用於發放通告以及交功課等,但如要更進一步,阻力就比較大。范健文解釋:「第一,學校老師並無接受過有關的專業訓練,也不是人人都擅長電腦技術,要老師教授編程或機械人製作,甚至肩負起科技發展的責任,並不恰當;第二,老師的工作時間表已經排得密密麻麻,除了教學,還要出席不同的會議及主理各種活動以至遊學團等,不少老師每天由早上六時忙到晚上十一時,實在無法進一步兼顧額外的工作;第三,雖然校界以至坊間出現了不少有關比賽,但編程及資訊科技一直未被廣泛納入校本課程,只屬課外活動;第四,儘管各方皆有推廣電子書包的想法,但一日教材未電子化,也實在難以大規模地實行,總不成只直接把教科書變成PDF,完全不在乎互動功能就算吧?」
新冠疫情促成全新學習體驗
范健文表示,新冠疫情固然並非美事,卻造就了一個絕境,逼着教育界在短時間內實行網上教學,推動學校、老師、家長及學生去適應全新的學習體驗。時間倉促,不論成年人還是小朋友,都是摸着石頭過河,邊做邊學罷了。范健文說:「猶幸市面上有幾個成熟的網絡會議平台軟件,例如Zoom、Webex、Microsoft Teams及Google Meet等可供使用,減低了網上學習的難度。當然,不熟悉這些軟件使用方法的老師、家長及學生,少不免都要急急學習,例如根據網上或YouTube的軟件使用指南去自學。尤其是家有幼齡孩子的家長,更要肩負起擔任技術支援的責任,輔助孩子網上學習。」
縱使技術上可以通過網絡會議平台軟件授課,但實際上亦同時出現種種挑戰,信手拈來的就有裝置上的問題:「學生是否夠電腦或是平板電腦以供學習之用?尤其是基層學生,可以使用父母的手機充當電腦上課,所需的數據用量也難以支持長期遙距上課之用。再者,多過一個孩子的家庭又如何?家中有足夠電腦讓所有孩子同時間進行實時遙距上課嗎?這差不多是即時需要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網上學習的缺點是互動性不足,可能只可以在網頁或通過其他程式做問答,始終難以取代課室內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老師在螢幕上要清楚地兼顧整班二十至三十多個小朋友亦非易事,如何掌握課堂秩序?如何取代課室內的黑板或投射屏幕的內容表達?這些都很考老師的功夫。不少學校會選擇用拍攝短片的形式取代實時遙距教授,再輔以視像進行的小組導修,希望盡量幫助學生追上進度。」
電子學習家長須知
「至於家長,亦有一些必須注意的事項,首先就是健康方面: 孩子需要長期對着電腦屏幕學習,對眼睛會有一定影響,家長必須提醒孩子,眼睛跟電腦屏幕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看向遠方景物,讓眼睛休息。坐姿要正確,如需打字的話,亦要注意雙手的高度及姿勢。由於長期垂頭注視電腦屏幕有機會為頸項造成壓力,若資源許可,可考慮增設小型投影機(由幾百至千多元不等),把教學影片投射到牆壁上,讓孩子以另一角度觀看課堂內容。」
除了最為家長注意的健康問題,范健文亦提到種種因為長時間上網而有可能遇上的網絡陷阱:「通過視像會議軟件,與會者可以觀看到各參與者身處的環境,家長須留意孩子視像學習時的家居背景,例如移走有機會出現在鏡頭前的家庭照片,或是使用視像會議軟件的模糊化背景功能,避免洩漏家居私隱。家長亦必須多陪伴或是定時查看孩子,留意他們的上網習慣及行為。網絡世界資訊泛濫,孩子長期使用電子裝置,有機會接觸到不適合他們觀看的內容,包括賭博、暴力及色情內容,以及假網站及假資訊等。如果孩子使用的電子裝置只單為他們學習而設,家長可以安裝適當的應用程式,防止孩子瀏覽不適合其年齡層觀看的網站。與此同時,別忘記幫助孩子提升網絡素養,指導孩子分辨資訊的內容真偽,包括Fact Check等技巧,做個精明的網絡使用者。」
電子學習最大優勢
范健文指出,電子學習的最大優勢,不是取代實體課堂,也不是令小朋友的成績更好,而是訓練小朋友在網上進行研習的能力,讓他們習慣主動學習,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問包括Google等「啞老師」,學懂如何在互聯網上安全地找到所需內容,以及透過不同的遊戲及練習,令他們對學科掌握得更好。除此之外,更可以拓寬眼光,衝出香港,無遠弗屆地接觸到世界不同學府所提供的學習內容。「電子學習的領域非常廣闊,內容方面,在知識、日常生活常識及智慧(例如煮食)及專門題目(例如新冠病毒的各項研究報告),都可以在互聯網上一覽無遺,但仍有待發掘的是未來的共同協作——現在很多比賽或研究等都局限於同一班房、同一學校、同一區域等受實體地域限制的場所,將來可以推廣的,是跨地域(國內及境外)小朋友的共同協作。在成人世界裏有GitHub這個開源項目,讓大家就有興趣的課題,各自編程去推進整個項目,希望將來在電子學習領域,也可以為小朋友引進類似的開源及共同協作模式。學習不是個人的事,在自己學習的同時,也可以啟發其他人,達致教育的最理想效果。」
學習模式由於疫情誘發而必須在瞬間轉變,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范健文重點提出的,是希望大家能以互相體諒、互相支持及互相輔助的精神,令最多人獲得裨益。「使用視像教學初期,坊間曾傳出有關其中一些網上會議軟件的安全問題,令使用者產生疑慮。我的想法是這樣的:每一個軟件都可能在不同時間出現安全或私隱問題,希望家長支持學校的選擇,要記住大家的共同目標,是希望學生能夠有效地學習。除此之外,不少家庭仍有器材及數據用量方面的需要,我希望藉此機會推廣資源共享,呼籲大家重拾久違的鄰里關係,留意身邊是否有需要借用電子裝置及WiFi去進行學習的孩子。如前文所言,長時間進行視像學習,數據用量會變得非常大,就算坊間有慈善團體為基層學生提供數據卡,很快便不敷應用。雖然網絡保安非常重要,但在此非常時期,希望大家能慷慨借出自己的電子裝置,或讓有需要的鄰居共享WiFi,共渡時艱。」
鳴謝:電子學習聯盟主席范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