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往往最緊張子女的學業成績,認知技能固然重要,但心態培養更不容忽視。有人說香港孩子都是被寵壞的一群,從小猶如在溫室中成長,長大後無力應對人生的跌撞顛簸,甚至因一次失敗而全盤推翻自己。因此家長要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子女從小開始練習面對困難和考驗,令他們體驗成功過後的滿足感之餘,初嘗挫折失敗更可以訓練他們的意志力,學習如何堅持下去克服障礙。如此將有助孩子慢慢建立起正面自我形象,日後遇到困難時也可以自信地從容應對。家長可以為孩子安排日常小任務,當中有何訣竅?
#1 貼近日常生活
家長為子女安排小任務時,最好從家務事入手,任務內容越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他們越容易產生關聯;相反,一下子要求一個三歲的孩子自己坐巴士上學,只會令他感到無所適從,馬上就打退堂鼓了。另外,有些家長傾向把生活習慣和家庭以外的表現抽離開來,忽略了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比方說,倘若孩子從小已習慣自行收拾玩具,那麼他在學校會較易養成整理書包的好習慣;如果他們在家可以自己用餐,在餐廳裏便不需要父母半哄半餵。
#2 符合年齡和學習能力
三歲或以下的幼兒可以從自我照顧的簡單任務做起,例如自己刷牙洗臉、上廁所以及把用過的物件放回原位等。之後隨着年齡增長,任務內容可以延伸至服務別人上,例如幫忙製作簡單料理、摺衣服和排好碗筷等。事實上,這個年紀的孩子喜歡模仿大人,凡事都希望自己動手做做看,家長何不順水推舟讓他們練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不過這通常亦意味着家長需要容忍一段「搗亂」時期,例如當子女嘗試自行進食,很容易把飯菜掉滿地,增加善後清潔負擔;然而假如因此而一味阻止,則會大大削弱孩子的動力。
#3 具體描述任務內容
若要幫助孩子更順利地完成任務,家長宜給予任務內容的具體描述,將一個簡單動作拆解成不同步驟。以塗麵包為例,不妨改成說:「麻煩你打開牛油的蓋子,拿刀刮出少量牛油塗抹在麵包上,薄薄的一片便足夠。」家長亦可在事前先示範一遍,教導步驟和要領,孩子做起來自然更得心應手。
#4 觀察子女的反應
過程中應不時觀察子女的反應,倘若孩子表現得特別興致勃勃,家長可以在下次加強類似的訓練來推動學習;但如果多次嘗試後仍以失敗告終,則需要協助孩子找出問題癥結,衡量任務是否超過他們的能力範圍。
#5 避免負面的用詞
與其說「這麼重,你搬不動的。」倒不如說「假你覺得太重,我可以幫忙。」鼓勵和欣賞始終是進步的最大原動力,令孩子的自信心與日俱增,而家長也逐步累積對子女能力的信任。
鳴謝:明愛全人發展培訓中心高級培訓及輔導顧問葉麗貞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