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社會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壓力,卻忽略了父母在育兒路上的困境與挑戰。從日常照顧、教育、陪伴到建立親子關係,無不消耗大量精力與耐心。當父母長期感到身心俱疲,甚至出現無法解釋的身體不適,可能已經陷入「育兒倦怠」。
育兒倦怠的定義及徵狀
育兒倦怠是指因長期照顧孩子而產生的情緒耗竭與精神疲勞,特別是育有特殊學習需求(SEN)子女的家長,倦怠感往往更為嚴重。根據二零二三年一份關於「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照顧者精神壓力」的問卷調查顯示,SEN兒童照顧者的精神壓力指數平均達4.2分(五分為滿分),當中92%的受訪者更出現不同情緒徵狀,反映其身心健康已亮起警號。
育兒倦怠的徵狀涵蓋三方面:生理上會出現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情況;情緒上或會易怒、煩躁、對孩子產生埋怨之情甚至萌生逃避的念頭;認知上則有無法集中精神、記憶力下降等問題。這些徵狀不僅影響父母的健康,也可能對親子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育兒倦怠的成因
育兒倦怠的根源可分為外在與內在因素。外在環境上,若育兒責任主要落在單一家長身上,容易產生孤立感,而雙薪家庭則可能難以同時兼顧家庭和育兒的責任,更會面臨因缺乏休息而出現倦怠,間接引發家庭衝突。此外,家庭的經濟負擔亦會加劇育兒的壓力。
內在因素方面,許多父母懷着「成為完美父母」的憧憬,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環境和教育,無形中給予自己過大的壓力,害怕在孩子面前犯錯,也將孩子的錯誤或表現不佳歸咎於自己,陷入自責和內疚中。除此之外,父母總會把孩子放在首位,往往忽視了照顧自己的需求和健康,令育兒的壓力無法得到釋放,影響身心靈健康。

改善和預防育兒倦怠
要改善或避免育兒倦怠,可以嘗試以下幾個方法。一、安排休息時間:父母應為自己安排休閒活動,如看書、泡熱水澡或外出散步,讓自己能暫時放下育兒的責任,好好放鬆。二、調整自己的育兒期望:放下成為完美父母的想法,允許自己和孩子不完美和犯錯。三、勇於向他人求助:很多父母羞於向他人求助,但其實無論是請親友幫忙照顧孩子幾個小時,還是聘請保姆,都是為了更好的養育孩子,毋需因為要假手於人而感到愧疚。四、建立健康的支援網絡:定期和家人朋友見面交流,或是參加線上的互助小組,與同路人分享經驗和感受,可以獲得實用建議以及情感支援。最後,如果情況持續甚至惡化,可以尋求家庭輔導或心理治療的專業協助,走出育兒倦怠的困境。父母要時刻謹記,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妥善地照顧孩子。
參考資料:「照顧照顧者平台——關注SEN兒童照顧者工作小組」與「香港讀寫障礙連網」及「專注不足/過度活躍症(香港)協會」於二零二三年十月發表之《特殊學習需要兒童照顧者精神壓力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