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平日精靈活潑,但每次一到學校或親戚聚會,便突然焦慮沉默、無法與別人溝通互動、表現反常,甚至緊張得身體僵硬。原來可能不只是「怕羞」,而是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早前,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聯同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進行了全港首個「香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調查」,訪問了765名受訪者,當中包括幼稚園老師及幼稚園家長。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家長未聽聞選擇性緘默症。不少人以為小朋友「只係怕羞」、「大個咗就冇嘢」,但其實選緘症大多不會自行痊癒,沒有適當處理的話更可能令情況惡化,引發更廣泛的焦慮症。
如何觀察小朋友是否患上選緘症?留意他們是否在熟悉的場合能如常與別人對話及互動,但在個別社交場合(例如學校或聚會)便出現以下特徵:
- 不能與他人對話
- 非常細聲或用氣聲說話,有時只能輕聲地用一、兩個字回應
- 以點頭或搖頭、表情和手勢等代替言語表達
- 在學校超過兩個月沒有與任何人說話
- 表現害羞、依賴、退縮及僵硬
- 迴避別人目光
- 意識到別人注視或接近自己時,突然表現反常
- 不敢問可否去廁所,因而撒尿
- 不參與群體活動等
如發現小朋友出現多個特徵,家長可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評估小朋友的情況及制定治療方案。
選擇性緘默症成因
先天因素:天生容易有焦慮想法、有行為抑制的特質;在陌生環境或見到陌生人時,較易怕羞或出現負面想法,因而選擇抽離自己;與遺傳因素相關,如有焦慮的家族史,也較常出現選緘症情況。
後天因素:父母教養方式過分保護;因環境轉變而引發焦慮情緒,例如轉校、搬家或移民。
家長和老師平日可如何幫助選擇性緘默症兒童?
- 增加預告,讓孩子知道即將要面對的事,或處理事情的步驟,有更多心理準備
- 營造輕鬆、鼓勵性的課堂氣氛,減少緊張感
- 給予充足時間及機會表達,避免催促
- 協助他們建立社交圈子
- 家長可多與學校老師溝通,並收集資訊,瞭解孩子在家以外的情況
- 注意子女在不同社交情境下的焦慮程度及出現的特徵
- 避免強迫子女發言,先給予空間放鬆情緒或轉移注意力,例如先去一趟洗手間或做一些令他們放鬆的事,再逐步引導及改善
- 孩子有進步的話可給予適當讚賞及獎勵,但避免反應過大或誇張的讚賞
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提供免費公開講座、諮詢及轉介等服務,有需要可於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Facebook專頁瞭解有關服務及資訊。
參考資料:香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調查報告
圖片來源: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