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期間,日日困在家中,小朋友的心情難免受影響,加上開學在即,小朋友又要適應新的在家學習時間表,家長應如何照顧子女精神健康?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陳國齡醫生為我們拆解如何照顧孩子的精神健康,同時增強親子溝通。

#1 保持常規

有規律的生活節奏,可紓緩緊張情緒。相反,作息時間混亂會容易影響小朋友的記性和情緒。因此,留家抗疫期間應保持常規的生活作息,讓他們對即將要做的事先作心理準備,減低焦慮。網上學習期間,家長可以參考學校的課堂時間,為子女制定合適的時間表,中間也需要有休息或閒暇時間。另外,也可在活動轉換時段加上提示,讓子女遵從「5-minute rule」,例如在課堂開始前5分鐘先坐好,以及準備好所需物品。

#2 創意活動及運動

平日,家長可與孩子輪流決定活動,增加日常生活中的樂趣。與孩子一起進行親子煮食或閱讀活動,更可以聯繫感情。不少小朋友在家中經常用手機或電腦,令父母擔心他們上網成癮,因此家長可鼓勵他們嘗試其他活動,例如手工藝、棋盤遊戲和音樂活動等,有助減少依賴電子產品之餘,更能提升創意。留家期間,適量運動亦十分重要,例如緩步行和瑜伽等,能夠釋放壓力、放鬆情緒,以及消耗孩子滿滿的能量。

Source: Pinterest

#3 處理焦慮

不要陷入災難性的想法,感覺有困難時,要擴闊思維,重點解決。家長亦應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的焦慮,小朋友觀察入微,並會受父母的負面情緒影響。家長可以先做一些令自己放鬆情緒的事,然後示範正確的態度,讓小朋友知道如何面對,讓他們學會處理壓力和情緒。

#4 適量新聞資訊

很多時候,焦慮來自不同的新聞資訊,如果內容加劇小朋友的焦慮,先關閉電視或取消關注發佈新聞的帳號。然後向小朋友解釋,避免加入太多情緒,只告訴小朋友簡單易懂的真相,嘗試帶出正面訊息,但不要隱瞞或欺騙他們。不同年齡的小朋友認知程度不同,因此要根據他們的認知能力,用他們明白的說話去解釋。為免接觸太多負面新聞,平日可以關注更多消閒及娛樂媒體,例如自然、藝術及烘焙等。

Source: Pinterest

#5 保持聯繫或社交網絡

社交活動對於調節情緒有重要作用,抗疫期間雖然不方便聚集,家長也可以想辦法為孩子安排社交活動,例如鼓勵或安排孩子打電話、發短信或以視像通話等形式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減少孤獨感和疏離感,也能互相傾訴,減輕抗疫期間的不安和焦慮。

#6 認同失望

疫情令大家的生活都有很多限制,也失去了很多寶貴經驗,例如運動會和畢業聚會等,令小朋友感到失望。小朋友表達感受時,家長應耐心聆聽,先認同他們的感受,讓他們知道有人明白自己,再予以開解和鼓勵,為他們分擔壓力,重建信心。有時候,小朋友因為負面情緒而哭泣,家長不要一看到小朋友哭就抑制他們,不讓他們哭,這個做法並不能有效處理情緒。家長和小朋友都應明白哭是一個正常抒發情緒的方法。待小朋友情緒紓緩後,再教導他們如何接受及處理情緒。

Source: Pinterest

#7 掌握管教正確之道

有效管教從來都是最考家長功力的課題,要在管教及縱容之間拿捏得宜,家長必須恪守原則,同時照顧孩子的情緒。在抗疫期間,不論成人或小童都感到壓力,父母將規則稍微放寬是可以接受的做法,但放寬界線不代表沒有界線,在任何時候,家長都不宜違背管教的原則。管教時可以根據情況調整規則,但不可完全沒有要求,不要等到孩子觸碰界線時才責罵。譬如,當發現小朋友沉迷上網或玩遊戲機,比起劈頭就罵他們,家長可盡量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瞭解上網成癮的影響。

#8 避免網絡成癮

在家抗疫期間,小朋友上網的頻率跟時間都大大提高,令不少家長頭痛不已。上網成癮越趨年輕化,當中的原因是因為上網時大腦會製造大量令人心情愉悅的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會讓人渴望得到快樂。不過,做功課、與人交談及做運動較難或需要花更多時間才能激活相等分量的多巴胺,小朋友自然就會越來越享受打機的時間。當然,社會文化環境、心理因素及朋輩影響等因素都會強化上網行為的思想,導致上癮,長期下去更會影響生理、心理及社交健康。如果想知道小朋友是否上網成癮,可以留意他們是否出現強烈渴望、不顧後果及失去控制這三個徵狀。

要預防子女的上癮問題,家長第一步須與孩子訂立日常活動記錄表,讓他們明白上網時間不能影響做功課、吃飯或睡覺等日常活動,並鼓勵孩子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拓展他的社交圈子及避免以電子產品作為聽話的獎勵。專家亦建議待小朋友進入高小才讓他們擁有自己的手機,並事先與子女協議上網的時間,若孩子不遵守協議才關掉WiFi、手機或電腦。如果以上方法均不可行,子女的日常生活依然受到網絡問題的影響,家長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Source: Pinterest

鳴謝:瑪麗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國齡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