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下稱幼聯)於今年九月公佈「二零二四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結果,調查對象包括香港的高小學生、家長及老師。結果顯示,超過三成的高小學生曾經被欺凌,其中41.1%的學生曾萌生復仇的念頭,16.8%有自殺傾向,22.1%出現自殘念頭。這些數據的背後,反映學生面對欺凌時的痛苦與絕望,部分受害者甚至可能成為加害者,形成惡性循環。

校園欺凌影響深遠

幼聯的調查顯示,校園中的弱勢群體最容易成為被欺凌的目標,例如:有語言障礙、行為異常、外貌特殊、缺乏足夠社交技巧或表達自我能力的學生等。超過一半受訪者曾經在校園目睹過欺凌事件,他們大多感到憤怒、害怕,有31.2%的學生甚至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目標。校園欺凌不僅限於身體暴力,言語攻擊和排擠冷落同樣帶來精神傷害。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指出,小朋友的人格發展深受環境影響,在一個正向、充滿鼓勵的環境下成長的小朋友會較有自信,反之,則會產生負面的影響。而高小階段的學生正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遭受欺凌的學生,或會對自我形象產生極為負面的印象,更會合理化欺凌者的行為,將問題歸咎於自己。陳醫生表示,校園欺凌不僅剝奪了小朋友快樂的校園生活,更令他們有機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強迫症,影響一生。她有一名病人,曾在高小階段遭受欺凌,雖然現在已長大成人,但只要在街上看到身穿制服的高小學生,就會害怕至不能動彈,出現嚴重的焦慮和恐懼感。

(左至右)肯尼市場策劃行政總裁鄧國健、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香港幼聯創辦人及總幹事程德智,以及幼聯高級項目經理劉德權公佈「二零二四高小學生校園欺凌調查」結果。

各方應積極攜手「清凌」

幼聯會創辦人及總幹事程德智指出,學校現時的應對措施不足以有效解決校園欺凌的問題。近六成學生不清楚學校是否有提供足夠的支援,令他們在遭受欺凌時,不知道應如何尋求幫助。而部分老師教務繁忙,加上沒有接受過相關的專業訓練,往往會將處理欺凌事件的責任轉交給駐校社工。唯社工數量不足,亦令校園欺凌問題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有見及此,幼聯聯同各界專業人士推出「Nurture Our Future」計劃,為香港兒童、家庭及業界提供不同學習和培訓機會,並推出「幼聯反欺凌『童』盟」,計劃於十月下旬舉辦家長及教師高峰會、家長講座及工作坊等,提升學生,老師及家長對欺凌問題的認知,盼以教育和宣傳消除校園欺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讓香港十年後達至「清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