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玲今年十四歲,在第一組別女子中學就讀中三,成績中上。她患上厭食症,BMI只得十四,在厭食症診所門診接受治療。小玲除了本身有完美主義思想及學習壓力外,家庭關係亦是問題的核心。爸爸凡事沒所謂,沒甚麼主見,辦事能力不高,而且身體狀況一般,看起來不太體面。媽媽卻年輕貌美,容光煥發,無論對衣著打扮、飲食或運動等都有很高的要求,亦很有自制能力。爸爸對媽媽的漂亮打扮感到很不滿,懷疑她有外遇,嫌棄自己。而身為醫護人員的媽媽,偏偏拒絕小玲接受有醫學實證的入院治療,令到治療進度緩慢。

另一方面,小玲的姐姐今年十六歲,成績一般,性格溫和。跟妹妹相反,姐姐十分肥胖,BMI高達三十五,看兒童分泌科減肥跟進後,情況仍未有改善,令人一籌莫展。今天我們跟英國的心理分析專家討論個案的心理分析狀態,從心理分析理論的角度看,厭食症的解說是:兒童不吃東西可能是由於對依附或照顧者入侵的焦慮、掙扎對依附關係的要求、拒絕成長、渴望留在兒童期從而維繫家庭等。再者,母親的青春活力某程度上也會窒礙孩子進入青春期,太瘦或太肥都驅使兒童難以蛻變成青春期的女生,發展出成年第二性徵及成熟吸引的外觀。當然,我們也要更瞭解家庭的結構、關係及互動等,才能訂立家庭治療目標。普遍來說,青少年厭食症的治療情況一般較成年人為佳,五年成功治癒率可達百分之九十。家庭治療是青少年厭食症有效的實證治療,通常在進食治療及支援飲食階段後,待BMI穩定了才接受心理治療。

陳國齡醫生 │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及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

圖片來源: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