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父母都很努力想把最好的給子女,做不到這一點往往會令我們內疚,甚至怪責自己。我們都習慣在生活、職場及父母的崗位上追求盡善盡美,但其實一個活生生的人並不可能完美無瑕。因此專家提出「剛剛好育兒法」,讓父母們瞭解到只需樣樣事情都足夠好,就是對孩子最好。

育兒應該盡善盡美?
面對初生嬰兒的新手媽媽,受到原始母性的召喚,會將自己所有專注力放在嬰孩上,處於一個高敏感的狀態,心裡無時無刻都想着如何滴水不漏地照顧孩子每個需要。然而隨着初生期過去,父母如果仍然不斷追求完美,除了會因此產生巨大的育兒壓力,亦會難以忍受孩子的不適、不快或沮喪,並往往會在孩子經歷這些情況或情緒前,就先發制人加以阻止,變相令孩子欠缺機會去體驗和表達這些情緒。在專家角度,父母理應隨着孩子成長而逐漸放寬對自己的要求,降低對子女的敏感度和關注度,讓孩子發展出各種能力去應付現實環境中的挫折和失敗,從而減少對父母的依賴。

甚麼是「剛剛好母親」?
英國兒科醫生暨精神分析學家D. W. Winnicott於一九五三年提出「剛剛好母親」的概念,他認為一個剛剛好的媽媽,能夠一步步透過給予孩子可承受的挫折或失望,從中協助孩子從只有母親的世界,過渡到現實世界中,學習接受事物的不完美,需求不會被立刻滿足;卻又不會因此感到缺乏母愛,或者被疏忽照顧,一切都以能滿足孩子基本需求、沒有重大過失或危險為前提,孩子仍能在一個充滿愛和安全感的環境下健康成長。甚麼是小挫折或不完美?舉例說,在安全的環境下父母可以放手讓孩子去探索,毋須像「緊張大師」般怕他們弄髒或跌倒;偶爾讓孩子餓一會,下餐可能吃得更好;吃到好吃的食物要知道適可而止,亦不能只挑喜歡的來吃;父母在講重要的電話,不能即時予以回應;從朋友借來玩的玩具,即使有多喜歡,都不能據為己有等。讓孩子從日常小處逐步瞭解到,世界並不會只圍着他們轉,並讓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其實與周遭的人息息相關。這種與現實世界的連結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讓他們學會調整期望,日後更能應付人生中的挫折和失敗。

毋需做足一百分
對父母而言,「剛剛好育兒法」亦有助我們減輕育兒壓力,隨着孩子日漸成長,減少對父母的依賴,爸爸媽媽們可以重拾一點自由時間和個人生活。外國有不少媽媽都很重視育兒與個人生活的平衡,對孩子不需做足一百分,在滿足他們的基本需要後,每天預留時間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或興趣,孩子亦能在這些空檔自我探索,發掘興趣。孩子需要的並不是一對完美的父母,正如我們也並非要培育一個完美的孩子。剛剛好的父母,才能培育出堅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