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僅二十四歲、全港最年輕音樂劇創作人陳恩碩,有感長壽音樂劇在英、美甚至韓國皆大行其道,決心為香港這個接受能力及欣賞能力向來跟世界接軌的國際大都會,帶來首部本土原創廣東話長壽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九月一日正式公演。「能夠在香港做長壽音樂劇的確是我最大的夢想,但我的終極夢想,其實是希望音樂劇可以成為香港人的主流文化。」

盼音樂劇成主流文化
陳恩碩自小已對舞台劇有濃厚興趣,曾經是兒童音樂劇演員,其後轉戰幕後崗位,成為舞台劇導演。十五歲首次執導於西灣河文娛中心上演的廣東話版《油脂》音樂劇;十六歲創立「爆炸戲棚」,並獲得美高梅授權製作歌舞劇《Singin’ in the Rain》全球首個粵語版,先後兩套經典音樂劇目的廣東話歌詞創作及劇本翻譯都是由陳恩碩一手主理;二十一歲為林子祥《LAMUSICAL》紅館音樂劇演唱會,以及佛山、廣州及澳門站巡迴演出擔任導演。今年他二十四歲,帶來了香港史上第一部長壽音樂劇《我們的青春日誌》,自己一手一腳包辦編劇、作曲、填詞、導演及監製,用才華、熱誠和百分百的努力,得到劇場界、音樂界、娛樂及文化界等猛人,包括英皇集團副主席楊政龍、資深跨媒體文化人鄭丹瑞和資深舞台劇演員譚偉權等鼎力支持,夢想終於得以實現。

陳恩碩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如此國際化的城市,很多方面都有優勢,但文化藝術目前仍屬小眾娛樂。其實以香港人的素養,是可以接受並懂得欣賞長壽音樂劇,只是從未有人做過而已。如果有一個場地可以讓香港人任何時間都能前來欣賞音樂劇,令這項文化藝術滲透到日常生活中,經已是將音樂劇推近主流文化的重要一步。」早於二零一五年,陳恩碩已經萌生創作一部本地長壽音樂劇的念頭。曾在藝術創作路上碰釘,甚至試過嚴重虧蝕的他,花了很長時間認真研究在香港這個市場舉辦大型長壽音樂劇的可能性,連同要挨家挨戶尋求娛樂公司支持,逐處尋找租金、地點及規模均合適的表演場地,綜合所有天時、地利、人和,終於花了七年時間走到今天這一步。然而藝術創作並非只靠一腔熱誠便能實現,還要兼顧很多現實問題,例如要面對人流減少甚至虧蝕:「票房永遠不是我們能控制的事情,市場如何看待長壽劇這回事,我不肯定,只能盡力去做。」陳恩碩已作出兩手準備,包括一系列吸引人流的方法、邀請令人驚喜的演員加入劇組客串提升新鮮感,必要時轉換演出形式,甚至轉換新劇目等。「如能順利一直做下去,我們會考慮在別的劇場再開新的長壽音樂劇。」在遠大的志向之外,貼地、成熟、縝密加上準備工夫十足的處事方式,是帶領陳恩碩在追夢之途走得更遠、攀得更高的重要基石。

戲裡戲外的追夢人生
《我們的青春日誌》曾於二零一八至二零二零年間上演過五十七場,當時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周慧敏、鄭丹瑞、葉蒨文及彭秀慧等均是座上客,看過之後俱讚不絕口,對陳恩碩的才華留下深刻印象。陳恩碩本想創作類似《那些年》和《我的少女時代》那種青春作品,到落筆時又發現,關於青春其實有很多題材可以講,例如親子關係和教育題材等。「身邊有很多年輕朋友想追夢,到底追夢是甚麼?這是不同年紀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希望放入劇作之中。如果用太過講道理的方式去表達,未必能迎合市場口味,故此我用音樂劇的形式,希望將這些議題帶出來。」《我們的青春日誌》是陳恩碩在英國攻讀戲劇及哲學學士學位期間寫下的劇目,內容有部分來自身邊朋友的真人真事,例如當中由演員杜以辰飾演的「收兵娘娘」一角,正是以他一位中學同學的經歷為藍本。故事內一班在追夢途上的學生,真人亦正透過演出這部音樂劇勇敢追逐自己的夢想。陳恩碩特別感恩能夠跟一班志同道合的台前幕後一起工作:「我的演員們背景個個不同,有些兒時就已演過舞台劇,現在重拾兒時夢想;並有心理學家同時擔當獨立歌手,大家都犧牲了很多來參演這套劇。」戲裡戲外的人生互相呼應,絕對能令演出更上一層樓。陳恩碩強調夢想並未完全實現,只能說踏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們的青春日誌》即將第四度公演,他每次公演都給自己下一道戰書──「我要再度入場的觀眾每次都有驚喜。」劇作的主題和內容本身很雋永,任何時間看都能夠有不同感受,陳恩碩仍希望可以發掘出新元素,帶給觀眾一些新驚喜:「不論是歌曲編排、部件處理、編舞或製作上,來到第四度公演,可以調整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少;加上長壽劇要台前幕後承諾給予足足一年時間去每晚演出,要大家每場都保持到那種能量、熱度和新鮮感,這些都是很大的挑戰。」

保育廣東話,宣揚本土文化
《我們的青春日誌》的主題曲「我有個夢」MV已經在YouTube上架,劇作中的歌曲之所以容易令人朗朗上口,特別入腦,原來是廣東話帶來的化學作用。全球說廣東話的人口比韓語的多,既然韓國都發展到每天有不下二十齣韓語舞台劇及音樂劇上演,陳恩碩認為一套長期上演的廣東話音樂劇想必亦能有生存空間。陳恩碩雖沒有學過正規的作詞技巧,但他對文字特別感興趣,一直覺得廣東話是一種多變而有趣的語言。在以廣東話入詞時,除了要考慮九聲的規限,陳恩碩從外國音樂劇領悟到許多歌詞和語境的寫作技巧,今次都活用到這套劇身上。「我在英國看了很多音樂劇,發現音樂劇很重視語境,於是開始研究英文歌詞。當我在寫廣東話音樂劇時,我不斷思考如何能營造出同樣的語境,並融入適當的廣東話歌詞?音樂劇的歌詞跟流行曲不同,不是文縐縐或純抒情的,而是要表達一些事情、內容、心聲和對白。歌詞除了講求用對聲韻,還要配合劇情需要及人物個性,更要切合歌曲的風格,例如很抒情的歌曲未必適合太口語的表達;還要考慮到角色的心境,他們會用怎樣的語言去表達自己?加上我自己寫歌,還要拿捏不同種類的歌曲,就如抒情和對話已經截然不同。一份詞需要很多元素配合才能完成。」由於歌詞本身是以廣東話為基礎度身訂造,因此陳恩碩希望專注以廣東話演出,未有翻譯成其他語言的打算,假如有旅客來看時,他們將會提供字幕機,讓操不同語言的觀眾都可以欣賞及感受得到。

年輕是原罪?
年紀輕在陳恩碩的人生中可以說是一種先天不足,特別是十五歲已經初執導筒的他,感受比一般初踏足社會的年輕人更深。「總有人會因為年紀對一個人下判斷,我會看他們對我下的判斷是甚麼,我是否真的有不足之處?我會好好反省及改善,用我認真的工作態度和二百分的準備工夫,蓋過我年紀的不足。」陳恩碩坦言壓力一定有,感恩的是《我們的青春日誌》第一次公演時,不論年輕或資深的工作人員及演員都非常配合,相信是因為他異常充分的準備工夫,每每能夠令台前幕後放心和信服。要把這套劇做成長壽劇,理念上並非很商業化,更不是一個賺錢的項目,陳恩碩為企劃集資時,曾先後被多間娛樂公司拒絕。陳恩碩表示:「我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在香港舉辦長壽音樂劇的可行性,我的集資計劃書部分內容其實是取材自碩士論文,再加上包括投資及收益的財務預算,然後我就一家一家娛樂公司叩門。要說服任何商業機構投資一項全新概念可能都是困難的,我得到的回覆都是拒絕居多,幸而最後獲得英皇娛樂集團支持,願意和爆炸戲棚劇場一同擔任出品人,再加上另外兩個聯合出品人魯氏美術製作有限公司及尚製作有限公司,令『香港首個長壽音樂劇』能夠順利誕生。」當問到陳恩碩是如何說服比他更資深、更有經驗、更有歷練的前輩高人把信心一票投給他這個年輕人,他謙說只能盡力做好自己:「做好一切資料搜集及研究,有一份清晰的計劃書解釋我為甚麼要做這件事;他們問到不論財政或理念上的所有問題,我都可以清晰解答到,讓他們對這樣一個年輕人有信心。準備工夫真的很重要,亦要學懂如何跟人溝通,和懂得站在別人立場思考,某程度上是一個推己及人的課題。」

感激父母全力支持
父母對陳恩碩的無條件支持和循循善誘,對成就今天的他意義重大。他形容跟父母的關係亦師亦友:「只要不是作奸犯科的事情,他們都會鼓勵我去試。」父母從來不會強迫他做不喜歡的事情,唯一條件是要他在下定決心後便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不能三分鐘熱度,必須貫徹始終。父母一直孜孜不倦灌輸的批判思維,對他人生每個決策都影響深遠:「他們總能在我人生重要的時刻給予我最好的指導,包括我入大學揀科,他們會替我分析讀戲劇將來的路能怎樣走,有甚麼好有甚麼不好。工作上我亦有很多事情會請教他們,畢竟他們在大公司工作多年,行政及運作上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可以分享。他們給予我很多很好的東西,令我成長得更快。」陳恩碩最感激父母身體力行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每次開戲都會因為排戲弄至凌晨三、四時才回家,他們會起來為我煮宵夜,亦從不埋怨我不回家吃飯,他們總是透過實際的行動默默支持我做的事情。」

《我們的青春日誌》故事講述注重名利的著名教育家嚴麗珍校長在退休前的一年,希望借助中六精英班學生的大學入學率來換取榮休的冠冕,因此對他們展開魔鬼式特訓。然而,年青的學生們有着自己對夢想、愛情和人生的追求,剛好跟嚴校長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學生終於抵受不住壓力,向嚴校長作出反擊,一直不惜一切在教育界向上攀爬的嚴校長跌進了人生的谷底,再重遇生活樸素但活得開心的初戀情人,才驚覺自己從來沒有好好生活過……在劇中具有重要劇情推動作用的咖啡室Ko’s Coffee,亦在香港藝術中心駐場 Café「The Corner」全力支持下,在劇場外設立了一間實體店,所售賣的主題美食與劇作息息相關,例如初心咖啡、遺憾齋啡和青春烏龍矇茶茶等,整個概念與菜單設計都非常有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