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從玩樂中學習,我們知道與人互動的玩樂,例如到遊樂場玩耍,能夠讓小朋友學習到社交及溝通技巧。那麼比較靜態的活動,例如在家砌樂高積木,又能夠讓小朋友從中學到甚麼?兒童遊戲治療師何珈燕(Natalie)指出適當的玩具及家長的配合,可以有助建立幼童的「自尊五感」,令孩子打好學習及適應學校生活的根基。
Natalie指自尊的建立是18個月至3歲的學前幼童最重要的學習課題之一,因為他們即將要進入學校教育,需要面對新環境、新挑戰以及朋輩間的比較所帶來的壓力和自信打擊。若然幼童在學前能夠透過遊戲打好建立自尊的基石,將能加強面對壓力和對抗自信受到打擊的能力,不止對未來的學習重要,更有助日後的成長。自尊靠五個面向建立,分別是方向感(Mission)、安全感(Security)、能力感(Competence) 、 獨特感(Selfhood)及聯繫感(Affiliation),簡稱「自尊五感」。Natalie有以下五個貼士,教家長如何從砌樂高積木中協助孩子建立自尊五感:
完成目標訓練方向感(Mission)
幼童進入學校教育,代表不再是由家長全天候照顧,開始需要進行一些自主選擇,要是缺乏自尊五感中的方向感,未能建立出為個人決定負責的決心和自信,往往會面臨不敢作出選擇的困境。故此,Natalie建議家長透過帶有明確目標感的玩具,例如在砌積木時,引領幼童根據說明書進行拼砌,減少介入,讓他們學習如何明確地朝着目標一步步進發,慢慢建構出方向感。
Natalie小貼士:家長當見到孩子玩玩具不專心時,不宜過度介入,可以只作輕度提示,例如說:「你剛剛完成了蘋果,下個會是甚麼呢?」
避免說「錯了」保持安全感(Security)
幼童在進入學校教育後,開始需要面對各種不同的規則和限制,以及種種預設期望,這有機會影響他們對於自己個人能力的信任,故此家長應在入學前就開始透過遊戲培養他們的安全感。Natalie認為砌積木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有助於建立一個讓幼童感到安全的玩樂環境,去除他們對於犯錯的心理負擔,讓他們在無須擔心自己是否做得好的情況,放心表達自己,從而增加安全感,為入學做好準備。此外,Natalie 亦特別提醒家長要有開放想像的心,應避免說「錯了」之類的說話去進行批判,並以一些引導性及正面的說話去協助他們發掘及探索。
Natalie小貼士:家長可嘗試這樣說引導孩子發現:「這個似乎跟說明書不一樣,我們一同試試哪個比較合適?」
完成目標予以肯定增強能力感(Competence)
孩子將會在學校接收到大量的新知識,隨之亦會發現到自己,有些事情做得比較好,亦有些地方總是未如理想,若他們過於顧慮自身的缺點,就會出現自信危機。讓幼童玩積木玩具,無論他們是否擁有相關天分,都能靠努力自己一步一步完成,從而取得成功和成就感,並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優點。這種成功感有助他們應對將要在學習中會面對到的各種狀況。
Natalie小貼士:當孩子完成目標時,家長可以描述過程,肯定孩子的努力:「你一步一步靠自己砌出這麼多蔬果呢!」
讓孩子自由創作提升獨特感(Selfhood)
除了表達自我的方法之外,對於自我瞭解,也是幼童在人際關係中所需要的。面對忽然變廣的社交圈子,他們需要擁有一定的自我認知才能有效作出應對。Natalie指出建構獨特感能讓孩子明白個人價值,準確真實地瞭解自己的特性、喜好及角色等自我描述,家長可以利用樂高積木這類可讓幼童加入自由創作元素的玩具,鼓勵他們製作屬於自己的獨有作品,從而慢慢摸索到自身的獨特性。
Natalie小貼士:當孩子自由創作時,家長可以強調個體,讓孩子瞭解自我:「你選擇了很多黃色呢!」
進行角色扮演增聯繫感(Affiliation)
幼童的社交圈子會隨着進入學校教育而逐漸擴大,他們開始需要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被接納、認同、欣賞及尊重,亦會慢慢重視歸屬感。Natalie 建議家長可以在遊戲期間,以日常事物作話題,鼓勵他們分享,去幫助他們培育聯繫感。例如利用玩具進行角色扮演,促使孩子更容易表達自我,從而習慣分享自己的想法,增強他們的聯繫感,對適應校園生活非常有幫助。
Natalie小貼士:當孩子玩玩具時,家長可以留意當中有沒有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情景,從而展開話題,增進關係:「今天媽媽工作,都跟這個公仔一樣『嬲爆爆』。你今日返學有這個表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