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歐美多國包括英國、法國、美國、意大利、瑞士和西班牙,先後出現兒童罕見發炎病例,病徵跟兒童心臟殺手「川崎症」相似。其中一名6個月大嬰兒送院後證實患有川崎症,同時被驗出對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反應。
雖然還未有醫學證據顯示病毒與川崎症或發炎徵狀有關,然而多認識「川崎症」,讓更多人對此症有更好防範。
川崎症為本港常見的兒童後天心臟病成因,估計現時全港十萬名兒童中,大概有七十至一百人患有此病,為二十年前的一倍。然而,社會上對川崎病的認識並不多,到底這個病有甚麼症狀?
川崎症在一九六七年由日本川崎醫生發現,患者多為五歲以下的兒童,此病的成因至今依然未明,醫學界普遍相信是感染後出現的敏感症狀,全身血管因對某種物質過分敏感而變成炎症,並非病菌和病毒感染,不會傳染他人。川崎症雖然不是遺傳病,但若果父母和兄弟姐曾經患上,孩子患病的機會亦會較高,而亞洲患者數量亦較其他地區多。
川崎症的症狀大致分為六項:
(一)持續發高燒至三十九至四十度五天或以上;
(二)雙眼結膜充血但沒有分泌物;
(三)手掌腳掌發紅及浮腫,一兩星期後手指及腳趾會出現脫皮;
(四)全身出現細紅疹;
(五)舌頭紅腫如士多啤梨及
(六)急性頸部淋巴核發大;
如果患者持續發高燒五天再加上以上其中四種病徵,即可診斷為川崎症。此病經常被誤診為一般冒,往往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事實上,雖然川崎症與流感同樣會出現高燒症狀,但川崎症的高燒狀況一般會長期持續,而流感則會數天便退燒。
川崎症之所以令人聞風喪膽,是因為患者如沒有及時接受治療, 有三成五人會影響冠狀動脈血管,引致血管瘤,日後容易造成血栓、鈣化及動脈狹窄,引起心絞痛及心肌梗塞。川崎症的黃金治療期為發病後的5至10天,透過靜脈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大部分患者的症狀一般會在48至72小時得到紓緩。然而,即使患者已經得到及時治療仍需要定期覆診,因為川崎症患者的膽固醇及脂肪比率會較一般人高,故此要定期檢查血液脂肪,生活中要有足夠運動及均衡飲食,防止血管老化。
鳴謝: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和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林永和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