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陳志峰教授,自小熱愛醫學,花了十年時間追夢,成為今天備受愛戴的兒科聖手。行醫之路並不容易,每日見盡重症兒童,加上家有患自閉症的兒子,讓他明白活在當下的真正意義,期望以自身經歷勉勵家長:「人生中總有陽光。」

熱愛醫學奮力追夢
陳志峰教授從小喜歡生物學,並立志讀醫。同學曾於紀念冊中形容他:「只要有醫科可讀,不論是牙醫、西醫、中醫、獸醫,他都會讀。」奈何他當年就讀六年制的中文中學,無法直接於本地升讀醫科,唯有另謀出路。家庭環境較好的同學會到歐美讀醫,而成長於普通家庭的他就選擇了到菲律賓讀牙醫。憑着對醫學的熱愛,加上自身的努力與天賦,成績出眾的他,更因為機緣巧合接觸到醫院的牙醫科,無意中發現了自己的興趣,希望日後到醫院工作。「我覺得每天做同樣的事情比較枯燥,也有些局限,自己比較喜歡一些心理上的挑戰。那時候也有老師跟我說:你成績這麼好,為何讀牙醫而不讀醫呢?」得到老師的肯定與鼓勵,他決心於畢業後再讀醫科。親友們知道後紛紛表示不解:「還要花錢再讀醫科是『嫌錢腥』嗎?」幸好在一片反對聲音中,還有父親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得以繼續追逐理想。

挫折是最好的磨練
選擇了修讀醫科後,他仍堅持一邊回港完成牙醫執業試,一邊繼續學業。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種負擔,但正因如此,才令他得以從挫折中學習,從困難中磨練自己。「讀牙醫時,我獲得『全國最佳牙科醫生』的殊榮,回港考牌卻兩次不合格。這對我是很好的磨練,其後我考醫科和專科試,全部都一次合格。有時候人生中的失敗,視乎你如何看待。」追逐夢想的路上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但他自求學階段便明白到令他受用一生的人生道理──做人第一件事是要認識自己,然後接受自己,再堅持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瞭解自己的才能、興趣及需要,並透過堅持與努力邁向理想。「我讀牙醫和西醫,總共花了十年,其他同學讀四年大學就出來工作,而我還在讀書,但這是自己的興趣。讀醫是很艱辛的,要堅持才能繼續下去。」

陳志峰教授秉持他的人生道理:「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堅持自己。」

跟隨自己的心
醫科畢業回港後,他被派到醫院的骨科實習,發覺每天都在做重複的事情,令他開始對成為醫生的想法產生疑問,不時問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呢?加上三次崗位調動都被派到同一家醫院,亦令他對未來的工作路向感到擔憂。於是,一向積極學習的他便主動申請到另一間醫院實習,最後被派到瑪麗醫院,更遇到人生第一位伯樂——楊執庸教授。原本打算完成實習後選擇外科,沒想到楊教授「三顧草廬」,邀請他留下來成為兒科醫生,一留便留到現在。回想起來,他認為自己當日作出了最正確的選擇:「我對兒科也有興趣,去到瑪麗醫院後接觸到很多離奇古怪的病,讓我眼界大開,更有幸認識了很多很出色的醫生,學到很多東西。每天上班充滿挑戰,但回家想起工作上的點滴,便會有開心的感覺。要知道自己選擇的科目或工作是否正確,就要看看自己是否感到開心。現在我每天上班仍然很開心,所以我知道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其實很簡單——跟隨自己的心。」

陳教授認為要知道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其實很簡單,只需跟隨自己的心。

兒科醫生的甜酸苦辣
每種職業都有它的樂趣與辛酸,專業醫生的成就背後,同樣背負了各種酸與甜。「成為兒科醫生後有很多難忘的經歷,好的包括醫好了一些很嚴重的病人。有一班地中海貧血病人,我從小看着他們長大,就像朋友一樣,有一次還為我舉辦驚喜生日會,令我很感動。另外一種難忘的經歷:曾有家長說要帶孩子到美國就醫,我們認為不用去美國,但後來他的病復發了,家長把我大罵一頓,拿起一罐汽水扔向我,大喊:『你回去實驗室醫老鼠吧!』甚麼經歷都有,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做錯了要承認。因為做得多才會碰到更多問題,如果從來沒有錯過,即是做事做得不夠多。」

兒科醫生每天要接觸不同背景及性格的孩子,要作出準確的診斷,敏銳的觀察力和無限的耐性必不可少。「當兒科醫生最大的困難是,孩子在不同歲數有不同的發育里程碑,醫生要靠經驗調整。七至九個月的孩子開始發展出陌生人焦慮,會害怕醫生,如何減低他們的焦慮呢?叫五歲的孩子『大力吸氣呼氣』,他未必會聽,這樣的情況很常見。看到孩子不同的反應,就要作出適當的調整去遷就他們。」

以自身經歷勉勵家長
作為經驗豐富的兒科醫生,陳教授醫治過無數病童,而他自己的兒子患有自閉症,是無法根治的先天性疾病,令他深深體會到其他病童家長的感受,讓他成為一位真真正正明白家長的兒科醫生。「我明白家長的心,亦能感受到他們的想法。」與很多家長一樣,陳教授得知兒子患病後,亦曾為兒子的病情及未來生活而擔憂,他認為自己本來不是特別樂觀豁達,有次在書本上看到一句說話,卻深深地印在他腦海裏,他亦希望將這句說話送給家長:「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他認為:「障礙和困難就像一座山,是改變不了的,正如有先天性疾病一樣,有了也沒辦法,要接受孩子不是完美的,看看有沒有治療方法,尋找不同的途徑,這就是路轉和人轉;但最後可能也改變不了,那就改變自己的心境,這就是心轉。」

陳教授指雖然兒子患有自閉症,但他以另一種方式帶給他很多歡樂。

他坦言自己與妻子曾對子女抱有很大期望,也需要一段過程才能接受兒子患病,但現在他們都十分享受與兒子相處的時光:「兒子患有自閉症,但他以另一種方式帶給我很多歡樂。如果家長整天在想負面的事情,現在的生活亦會被摧毀。要活在當下,要珍惜與孩子生活的每一刻。沒有人可以預計明天會發生甚麼事情,有些事我們可以盡量計劃,但如果只有悲觀的想法,對自己和孩子都沒有好處。我看到有些情況比我兒子更嚴重的孩子,但他們的家庭也很歡樂、很可愛。人生中總會有陽光,視乎你用哪個角度去看。」

疫情下給家長和年輕人的話
陳教授提醒家長忙着工作和防疫的同時,亦要留意子女的身體狀況:「疫情下,很多病人延遲了醫治。例如孩子患有骨瘤,有機會因為每天坐在家中減少活動,不像平時在學校上體育課時可能會發現身體出現疼痛,而遲了發現病情,家長要多注意子女有沒有異樣,不要延遲診斷。」

與此同時,疫情期間,大家每天都會接收到各種各樣的資訊,陳教授希望社會未來的接班人都能成為肯思考、敢發問、能分析、有見地的一代。「如果所有人都不思考,不敢問,又不會分析,整個國家將來會如何?在現今資訊泛濫的時代,這些尤其重要。很多人有不認識的東西就會上網查,但網上資訊是否一定正確?網上的資訊有時會有偏頗,要自己懂得分辨。」

陳志峰教授早前擔任香港血友病會「關注血友病.全城為你加油」啟動禮的主禮嘉賓,他提醒家長:「血友病患者體內因為欠缺凝血因子,受傷出血時不能有效止血,會出現流血不止的情況,或是大幅瘀青。在嬰兒時期病徵往往並不顯著,一般在幼童期開始學行時,由於較容易跌倒,才會出現瘀斑。如果發現小朋友肌肉或關節時常出血,就要馬上看醫生,醫生會給予病人凝血因子控制病情。」至於有家長因為擔心血友病孩子受傷而不讓他們上體育課,陳教授表示:「現在已有預防性的治療方法,包括最新的長效凝血因子,只要小心護理,患者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情,治療方法亦有更多選擇,作為醫生,我會盡量鼓勵患者過正常生活,包括在學校照常參加體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