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良局黃永樹小學校長陳瑞良,從站在最前線的語文老師、中文科主任,到走進教育局工作,再先後成為兩間小學的校長,他認為做校長首要做的,是放低自己一直熱衷的教書工作,退後一步思考學生需要甚麼。「以前覺得最緊要教書叻,現在知道不能只有自己叻。教育是要對不同對象有不同期望,不能以個人想法凌駕於上,也不必下下亮出自己的看家本領,要從學校和學生的需要出發。」
想學生喜歡上堂唯有甚麼都試
陳瑞良校長自小在圍村長大,成長環境很簡單,沒太多機會接觸不同的事物,「所以單純只想讀書。」在嶺南學院主修中文的他,很快便決定成為語文老師,一做就是二十九年。「當年最有興趣的工作其實是兒童雜誌編輯。我對兒童文學很感興趣,當年的兒童刊物又百花齊放,可惜苦無機會入行,幸好教書工作也能給予我很大滿足感。」
陳校長曾於三間小學當中文科老師及科主任,累積了十三年授課經驗後,一直想找課程主任的崗位,無奈未能成事。事業遇上瓶頸之際,他轉投教育局做語文課程支援的工作。積累了相當的課程經驗後,又分別擔任過兩間小學的校長,在第一間服務了五年,在保良局黃永樹小學任職已有六個年頭。他直言自己不是只站着教書的悶蛋中文科老師:「當年體育科和音樂科老師總是比較受歡迎,我作為語文科老師想學生喜歡上我的堂,唯有甚麼都試。最冷門試過教學生寫童詩,一來自己喜歡新詩,二來童詩不會太多字,又有趣味。」
校園打卡位創造幸福感與歸屬感
陳校長一直熱衷於教書,直至進入教育局,既拓寬了他的工作範疇,同時令他從前線退下,擔任支援角色,爾後成為校長,對教育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以前中文科是我世界的全部,換了角色後便不能只做學術工作,要從校長角度思考學生成長需要甚麼。」隸屬保良局旗下的黃永樹小學是將軍澳區內的熱門小學,全校共有三十班,是一所大校。由於學校本身有學術實力,他又是「空降」校長,加上在校第二年便遇上新冠疫情,令他初期不敢貿然冒險進行太多軟件和系統改革,只抱觀望態度和努力適應校內文化。
軟件不能碰,便從硬件開始。陳校長上任後在校園內設立了多個特色打卡位,包括一入校門便見到的保良局校訓「愛敬勤誠善」骰子、電腦室的科技主題牆,和為小六學生而設的繪馬架等,希望為校園加入幸福感元素,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其次是推行心靈教育工作,以往黃永樹小學只有聯校陸運會,陳校長上任第二年便為學生爭取舉辦校內陸運會,發現老師和家長都很受落:「學校以往不做,但我認為值得做的我都會試,像陸運會,雖然大部分學生看似只坐在看台上無無聊聊談天說地,但他們就是喜歡陸運會,它對小朋友而言是難忘的,值得我帶入學校。」陳校長尤其重視學生的幸福感,他認為學生每天最重要的八小時都在學校度過,學校有責任令他們有個快樂童年,因此返學開心很重要,「快樂學習可以令學生吸收的厚度更大,提升抗逆力,將來對生活也會有更好的適應力。」
陳校長很珍惜每日可以接觸學生的機會,每朝早都堅持站在門口跟學生講早晨。「由我第一天到學校經已這樣做。其實校長每天可以接觸到學生的機會不多,唯有小息,很多時候忙起來連小息都沒機會。站門口除了可以接觸學生,也讓家長有機會接觸我。我天天在門口露面,家長有甚麼意見可以直接找我,與學校的關係會和諧得多。如果校長終日不露面,家長的不滿會累積和發酵,爆發時便難以收拾。」
成功靠勤力
陳校長認為自己「不是傳統一本正經的校長」,正因為是教書出身,他深明上堂不能太沉悶的道理。他認為師生都需要活教活學,為此他在校積極創造體驗式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室,體驗多元化生活經歷。在眾多體驗式學習中,陳校長個人最喜愛,也一直堅持實行的,是讓學生栽種太陽花。他認為太陽花象徵陽光和希望,充滿生命力和正能量,栽種過程是一種生命教育;辛勤從種子培育出幼苗,長成又大又燦爛的黃色花朵,令學生很有滿足感,也特別有儀式感,種成後送給父母更可表達感恩,這種價值教育對學生而言非常重要。「為了在校內種太陽花,我自己看書看YouTube,周圍請教人,不斷嘗試,最終令八成學生成功種到開花。種植最重要有愛心、有靈魂,正如父母愛護和照顧孩子一樣。我們試過下太陽雨時要學生在上課期間出來『搶救』他們的太陽花,把它搬回走廊簷下,聽來很誇張,但這種突如其來的學習契機值得把握和珍惜。」
栽種太陽花的價值教育重點在於「勤」;「愛敬勤誠善」五項核心價值中,陳校長亦最重視「勤」。「我不夠叻,能成為校長全靠夠勤力。中學時全級二百人,我考一百六十幾,當年就是因為不夠叻才入了文科。但我不介意告訴學生我用了九年時間才讀完中學,雖然我讀書不夠叻,但今天仍能做到校長。我自問沒有甚麼天賦,既不像劉德華那麼有吸引力,也沒有梁朝偉的天賦,但勤力令我慢慢對一件事從專注達至精進。以前教書多數教精英班,後來轉到一間有較多SEN學生的小學,起初根本不清楚學生到底不明白甚麼,唯有從頭學習,看書瞭解SEN學生需要甚麼,用勤力補救先天不足。我要花很多時間去做一件事,也是個需要不停工作的人,所以我很少放假,最恐怖的是我的興趣跟我的事業是一樣的,我的興趣就是做教育,就算放工回家我還是不停看教育相關的東西,但我是享受的。」
與眾不同的「成就文化」
黃永樹小學出名學術優秀,升中數字絕對是學校招生的賣點之一,但陳校長卻堅持不在學校網站貼出升中數字。「如果為了『跑數』谷多幾個學生上名校,頭10%的學生贏了,卻放棄了最底的20%學生。教育需要這種『一將功成萬骨枯』的犧牲嗎?我何必為了追成績而打擊學生日後對學術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這種方式只會令學生對學術學習留下壞印象。學校不能盲目提升學術生產力,要學會滿足。現時更應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和學業壓力,我認為對得住小朋友,每年升中派位有交待便可。毋須為增加10%的Band 1升中率而高興,Band 2學生都可以出人頭地,最重要是讓所學生有道氣力持續學習。」
二十一世紀的教育,講求裝備學生的未來能力。陳校長認為現時有很多事物和道德規範界線漸漸變得模糊,像俚語和潮語已把純正的中文淡化了,因此承傳和保育一些重要的舊有價值觀,有助學生培養出端正的心性。此外,陳校長認為令學校有一種「成就文化」,讓學生有幸福感和成功的機會,從而肯定自我,十分重要。他解釋「成就」有幾重意思:「首先是讓同學們享受到成功感,可以是因為做到一件事,得到成功的表現,也得到別人的讚賞;第二層意思是,做事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滿足感,但這種滿足感不一定要從競爭中考第一或者贏冠軍而獲得。不論成敗,不管輸贏,純粹因為自己曾經努力嘗試之後得來的滿足感,就是一種幸福感。『成就文化』更旨在培育同學們擁有『成就別人』的性格特質,是一種互相關顧、彼此互助,有一種樂於助人、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利他精神。」
陳瑞良校長喜歡也擅長寫文章,五年來他一直堅持在校網上每月寫專欄。他的專欄叫「筆感動理」,主要寫家長教育相關主題,也有些文章是寫給學生看的。他的專欄有一個特色,就是喜歡「拋書包」。「我是有意把文章寫得深一些,刻意雕琢修辭,特地引經據典,一來是想給自己的專欄一個定位,二來我覺得學生應多讀文章,藉此鍛鍊寫作能力,因此我會在自己的文章中重口味地加鹽加醋,就是希望示範給學生看,他們正在學習的修辭手法、文句結構,到底要怎樣運用。我也希望學生從專欄中見到我有持之以恆的寫作習慣,讓他們看見有些勤力是以年計算的。」陳校長最近亦成為了「寫滿愛.愛滿瀉——幸福精神運動」的活動籌委會召集人,冀集合各界的力量,透過文字,引發大眾關注兒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