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教養主張以尊重的態度與孩子平等相處,消除所有懲罰和獎賞,透過鼓勵培養出孩子的內在動機,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只需掌握五個正向教養原則,便可以不打不罵教出好孩子。

甚麼是正向教養?

正向管教,源於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及德雷克斯在二十世紀初提倡的育兒理念。阿德勒認為歸屬感對兒童成長非常重要,因為人天生就有尋求與他人連結的渴望,例如得到師長的肯定,就是連結和歸屬感的一種。很多行為不當的孩子,背後是因為得不到歸屬感,感到挫折,因而做出各種偏差行為。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打罵只能收到一時之效,長遠而言更會在孩子心中造成憎恨、報復、叛逆和畏縮等負面情緒,進而引伸出各種校園和社會問題,因此不少專家積極鑽研正向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八十年代初美國的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以阿德勒的理論為基礎,發展出一套涵蓋溝通、衝突處理與互相尊重的正向教養方法。尼爾森博士指每個孩子都有四種基本需求,包括歸屬感和自我價值、自我能力的認知、掌握個人權力和自主性,以及建立社交和生活技能。針對這些基本需求,她提出了五個正向教養的重點:一、助孩子建立歸屬感;二、以溫柔和肯定的方式去鼓勵孩子;三、採用行之有效的教養方式;四、教授社交和生活技能;五、協助孩子發掘潛能。正向教養的好處,包括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強他們的社交能力、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最重要是可以增進親子間的信任關係。

正向教養如何行之有效?

其實成人都一樣,受到肯定,感覺良好,自然會有動力做得更好,這個道理在孩子身上同樣有效。孩子如果能跟父母、師長和朋輩建立出互信關係,受到重視並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能夠被理解和尊重,孩子會更樂於聽取成人的意見,亦會主動做得更好。那麼行之有效的教養方式到底是甚麼?阿德勒的理論強調教養不宜打罵,既不以懲罰威脅,也不以獎賞利誘,以平等和尊重的方式與孩子相處;聆聽孩子的需求,凡事有商量,亦應盡量以正面的話語跟孩子溝通,例如「收聲不要吵!」跟「你可以安靜嗎?」已經有很大分別。然而平等和尊重也要有界線,別要不小心變成溺愛和縱容。不少家長以為尊重就是事事遵從孩子的意願,但面對年幼的孩子,假如樣樣要問他好不好、要不要,反而有機會引起衝突。例如去遊樂場玩,到了時限孩子仍不願意離開,又或是早上返學,孩子見到老師不肯講早晨,是否他說不好、不可以,家長就跟從?這些情況下,家長應該以溫柔和肯定的態度跟孩子說:「時間到了,我們跟遊樂場說再見吧!」「我們一起跟老師講早晨!」讓孩子從你的語氣和態度分辨出甚麼是必須做,甚麼事情可以自己選擇。改變需要從內到外,父母如能在彼此互信的關係上,以積極的鼓勵推動孩子建立內在動機,他們定當能夠慢慢學會成為一個負責任,和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

資料來源:Positive Discipline Association